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①,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②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③?”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④。”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旨:意思。②曳著:拉到。③胡为乎泥中:为什么在泥水中。语见《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要去诉说心中的怨苦,正遇到他大发雷霆。语见《诗经·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薄言,发语词。愬:诉说。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郑玄家奴婢皆读书/皆若空游无所依 B.尝使一婢/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C.不称旨/交口称赞 D.复有一婢来/复前行,欲穷其林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将 挞 之 方 自 陈 说 玄 怒 使 人 曳著 泥 中
3.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连说话也不会。选文是如何体现孔子这句话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______) (2)拥毳衣炉火(______) (3)客此(______)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痴”表现在“痴行”“痴景”“痴情三方面,在文末通过舟子口中道出“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
B.本文写景奇绝,巧妙使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按照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次序将景物特点勾勒出来。
C.作者夜游湖心亭,实有舟子相伴,却说“独往”,这不是前后矛盾,也不是目中无人,而是他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金陵客人与作者共同的心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相互映衬。
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9月28日,中国女推以3:0击败塞尔维亚队,提前一轮锁定2019世界杯冠军。在9月29日的最后一战中,中国女排以3:0战胜阿根廷队,取得此次世界杯的十一连胜,完美收官。这样的成绩激动人心,这样的胜利酣畅淋漓。中国女排兑现了她们“升国旗、奏国歌”的誓言,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材料二)
刁琳宇和刘晏含虽然不在中国女排上场名单中,但两人还是积极配合参赛队员,全程参加了魔鬼训练。而作为队长的朱婷,以身作则,不但严格要求自我,而且不断鼓励队友。中国女排虽然已提前拿到本届世界杯冠军,仍未有一丝松懈,刚刚走下比赛场就转到训练场,直到练够了量才离开。每一位球员、教练从头到脚都被汗水泡透了。这让国际友人意大利体能师不停感叹,走过那么多国家,与多支国家队合作过,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中国女排这样的团结精神和训练强度。
(1)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
(2)请结合材料二,仿照下面的例子,给中国女排写一个赞语。
例:所向披靡给国庆献礼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调换)
B.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还我们一个纯净美好的家园,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在“有关部门”后面加上“能否”)
C.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收视率之所以节节攀升,是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演员演技精湛、画面制作精良的缘故。(删去“的缘故”)
D.为加大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顺德中学语文科组大力开展“诵中华经典”“写规范汉字”等活动。(将“加大”改为“提升”)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飘逸的长发像风中轻轻摇摆的柳条,你明亮的眼睛像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
B.新时代的青年要涵养一身浩然正气,坚守一颗执着初心,坚定一个理想信念。
C.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和文化水平相得益彰。
D.人在走投无路时,常会着急、焦虑、恐慌,但不管如何,都要保持乐观心态。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百花的 guān miǎn(______)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2)这小狗很1íng lì(______),直向我奔来,又一个急转,从门口窜了出去。
(3)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 zī zī bù juàn (_______)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4)玄德见孔明,下拜曰:“久闻先生大名,rú léi guàn ěr(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