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半命题作文 央视前期推出节目《厉害了,我的国》。该节目向全国观众发出邀请:用自己...

半命题作文

央视前期推出节目《厉害了,我的国》。该节目向全国观众发出邀请: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身边的发展变化,讲述百姓眼中的中国故事,这让很多人能有机会说出内心的自豪。

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老师、你的校园、你的家乡、你欣赏的一处风景、你喜欢的一件物品……他们的厉害之处,你发现了吗?

请你以“厉害了,我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中不出现可能泄露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等,字数在600字以上。

 

参考范文: 厉害了,我的家乡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神圣庄严的土地。它的丰功伟绩闪耀在这神州大地上,让许多人说出内心不吐不快的自豪,令我们为之向往。 自我出生以来,就与共青城有了不解之缘。我在斗转星移中成长,它在翻天覆地地变化。不知,它养育了多少人,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它用有限的资源无私奉献给我们;不知,它饱含了多少磨难沧桑才换来如今的繁荣和富饶。 曾听老师讲过,我们还未出生的时候,共青城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但是上海的98名青年义无反顾的来到这里开垦。他们首先是搭茅草屋,除杂草,种庄稼等,他们播撒自己希望的种子,却不知在这背后隐藏了多大的危险。湖泊中的吸血虫,使他们有了饮水的危险;贫瘠困苦的土地,使他们有了粮食短缺的危险,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顶着烈日炎炎,忍着寒霜雪冻,风吹雨打,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有了辛劳的成果,让这片土地如沐春风,变得生机浓浓。胡耀邦爷爷幸临这里,看到这片土地巨大的改变,不由高兴写下“共青垦殖场”五个大字,然后再经过两次的来访,最后题名“共青城”,也深深地印烙在我们心中。在这小小题名的背后凝聚着一个个热血青年的汗水和毕生的精力,他们放弃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毅然来到这里开垦,也将一代一代的精神传扬下去。 如今的共青城,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幸福生活,繁衍发展。四通八达的马路,川流不息的汽车都见证着日月异新的变化,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奔跑嬉戏,追逐打闹,大人们坐在椅子上欢声谈笑,住在高楼大厦上闲情雅致,何谈不是一件美满的事情。 清风明月,明月镜花,吹过一阵令人心旷神怡的微风,花香四溢,展示着自己最美的一面。站在湖畔,在千里风尘之下圆满地划上了句号,独自一人感慨着时光的流逝,感慨着鄱阳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共青城。 聆听花语,听花儿在笑,触摸微风,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或许是最好的知足吧!啊,这我所自豪的家乡——共青城。 【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1.补题。根据文题中的相关句子,不难发现“厉害”一词,即表达了对生活中的人或事的喜爱、自豪、赞美之情。因此,补题时应从正面入手,选取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人、事,社会现象。同时,所补内容宜具体入微,不宜空泛,比如补充为“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同学”,也可补充为“网络流行语”等。 2.立意。文题中“厉害”这个关键词决定了本文的主旨是赞扬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各种正能量的言行点赞。可以着眼于个人,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普通人,去弘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还可以把视角抬高一点,关注国家、民族、时代等,但切口要小,选材应具体一些,便于充实地展开叙述。 3.构思。如果善于写景,可以关注自然;善于写人,就让生活中你点赞的人物个性跃然纸上。如果写成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之势,更要对文章的主体部分精心布局;如果写成议论文,可先亮出观点,然后运用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和名人故事、名人言论等进行论证,最后小结点题,一气呵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1)根据下面两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习古诗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材料一  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

材料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说:“只要是中国人,不论你会背多少诗,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有诗词记忆的。幼儿园至少都接触过‘鹅鹅鹅’,接触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国诗词大会》很容易唤醒我们的成长记忆,继而形成一种文化共鸣。”

(2)班级开展以阅读唐诗宋词、楚辞汉赋等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同学们想拟一则对联作标语,有同学已想好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诵读唐诗宋词,感受经典魅力     下联:           

(3)世界读书日(每年的4月23日),初三(1)班要向学校图书馆借五本《唐诗三百首》传阅,一周后归还,请你以班委会代表李明的名义写一张借条。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保叔塔:即保俶塔,在西湖边的山上。②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③东阿王:曹植。④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拏:             (2)是金陵人,客此          客:

(3)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突兀:   (4)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余游西湖始此。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午 刻 入 昭 庆 茶 毕 即 棹 小 舟 入 湖 。

4.(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甲)文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采用的是近似图画中的______手法,不加渲染,用语朴素;(乙)文画线句子连用4个比喻,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试简要分析颈联所含的深意。

2.诗歌尾联写到“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

3.“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所指的具体内容及表达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大雁队伍纪律严明,他们飞行时始终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古人称之为“雁阵”。因为它们整天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雁阵中飞在最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称为“头雁”。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

相同的原理在田径场上也有,中长跑的比赛中一些有经验的运动员不会一开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紧跟前几个人后面跑,因为这样空气对他的阻力会比第一位的小,跑起来也更省力。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雁群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也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有大雁掉队落单,失去团队的保护,孤雁的存活率就很低了。

(材料二)[注]下边漫画标题为“雁殉侣”,画中文字为:王一槐司铎铜陵时,言有民舍除夜燎烟,驱除不祥。一雄雁触烟而下。家人以为不祥也,烹之。明晨,又一雁飞鸣绕檐数日,亦堕而死。

(材料三)大雁,貌不惊人,类不珍稀,却以其独有的特质,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小标题一:托雁足传书,寄相思之苦

“雁足传书”的故事,使大雁成了信使的代词。于是诗人词家借雁寄相思之情,便一发不可收。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诗人急盼友人音讯,借问“鸿雁几时到”,实则表达了对友人强烈而深挚的思念之情。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则巧妙化用典故,抒写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婉曲而绵长。

小标题二:             

《礼记·月会》中说:“仲秋之月,鸿雁南飞。”雁为候鸟,春来北归,秋至南翔,每年准时往返,于是,借雁南归而衬人不归的愁苦情思,便成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温庭筠《苏武庙》中写道:“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一幅典型的望雁思归图。又如“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人远离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归雁,勾起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材料四)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选自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1.(材料一)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四),体会该段画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前三则材料内容,写出三点大雁身上值得称颂的美好品质。

4.仿照(材料三)“小标题一”的形式,从内容、情感两方面将“小标题二”填写完整。(前后各5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回答问题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艾小羊)

母亲被骗了。

上午10点时,她急急忙忙地回来拿钱包,直到午饭时,她还没有回来。我们边吃边等,终于,母亲神情恍惚地回来了。进门的第一句话是:“总算到家了。”

原来,母亲早上锻炼时,遇到了一位中年妇女,主动与她拉家常。两人相谈甚欢的时候,来了另外一个中年妇女,自称会看相,说我家最近有血光之灾。母亲吓坏了,请她指点,她便说自己道行不够要找师傅。母亲就回家拿钱,同时被她们叮嘱千万不要告诉家里人,否则就不灵。结果,她们开车把母亲拉到附近的一个小区,一人拿走她的钱与戒指,去跟“师傅”商量,一人陪她在楼下等。不久,陪她的人也借故走了。母亲又等了半个多小时才反应过来,自己受骗了。

异常拙劣的骗局。在我的眼里,母亲一直是个谨小慎微的人。她从困难年代走过来,她勤劳节俭,不会轻易把钱交到别人手中。父亲埋怨母亲又傻又天真,母亲眼泪汪汪地坐在那儿。

父亲报了警。

下午,我去上班,父亲赌气要去医院看病,母亲只好一个人去派出所做笔录。

我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父母退休后便双双过来。母亲是山东人,父亲是湖北人。在武汉生活,对于父亲来说,是叶落归根;对于母亲来说,则是嫁鸡随鸡。在北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她,听不懂武汉话,也受不了武汉的气候。与母亲相比,父亲的性格开朗得多,并且爱好广泛,在小区里有棋友、麻友、钓友。我曾建议母亲去跟小区的老太太一起跳舞,她不愿意。母亲一生操持家务,除了看看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没有什么爱好。

两个月后,公安局打来电话,说在附近端了一窝骗子,让母亲去认人。被抓住的正是骗母亲的那伙人。诈骗团伙里有一个人是常与母亲一起锻炼身体的“老朋友”。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小事,母亲却因此一下子变得苍老起来。

转眼秋天到了,武汉最好的季节。母亲却极少出门,连早锻炼都放弃了。

早晨,她忙完一家人的早餐,便坐在桌前,边看我吃早点,边与我说话。母亲喜欢说过去的事,对于母亲的唠叨,有时我是不耐烦的。母亲一旦看出来,便会噤声。如此几番下来,她便也对我说得少了。

一天,我的一份文件落在家里。回家取时,家里静悄悄的,我以为没人,却听到母亲在阳台上说话,声音不似平时,倒有几分像梦呓。我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只见母亲站在阳台上,手里拿着几张照片,照片上是她在家乡的几个老姐妹,有的已经故去,有的也跟着儿女去了外地。“我大儿子现在在山东,二儿子在四川,你们家小安子还在上海吗?上海话难懂吧,武汉话我都听不太懂……”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在没有她的朋友的城市里,在安静的都市一角,母亲的背影显得那么孤单。

晚上我对母亲说:“今天下班回来,有个人问我‘你妈是不是回老家了’。她说很久没看到你,想跟你聊天。”母亲的眼睛里闪着光,急急地询问我那个人的长相,然后眯起眼睛,认真地听我描述。

“是老赵吧,我们山东老乡,不过,也可能是老陈。”母亲说。

“妈,你看你,整天不出门,小区里的朋友都想你了。”我说。

母亲腼腆地笑笑,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没有什么朋友。”

第二天早晨起床,我没看到母亲的身影。父亲说她去健身器材那儿了。

上班时,我特意绕到健身器材处,远远地看到母亲一个人在转腰器上百无聊赖地转动着身体,花白的头发在晨风中似江边秋日的芦花。旁边的跑步机上,一个中年妇女在跑步,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开始聊天。深秋的日光忽然变得温暖。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妈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即使那是一个女骗子也没关系。”

世界上最可怕的并不是骗子,而是孤独。当我与父亲将母亲从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城连根拔起,移植到武汉这个大城市时,她就成了一株没有养分的树苗。她隐忍,认命,努力地不留恋过去。然而,每个人都属于社会,都需要一个尽可能大的世界。在与这个世界各色人等的交流中,让她感到自己被需要、被重视。

1.结合全文,分析题目“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作用。

2.文中加点的句子“深秋的日光忽然变得温暖”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从修辞角度说说加点句子“远远地看到母亲一个人在转腰器上百无聊赖地转动着身体,花白的头发在晨风中似江边秋日的芦花”的表达效果。

4.分析文中画横线文字(第7段)的作用。

5.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