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①之美誉。它给人的第一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①之美誉。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②美。来到杭州,她让不会写诗的人,写下四季歌;她让不会画画的人,画出春风和秋月。杭州,向世界传播她的美,而她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浓缩:绚丽如春,浓烈如夏;③厚实如秋,清雅如冬。

西湖,就是镶□(qiàn)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④连绵起伏的山峦,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夕阳终于赶在暮色□(màn)延之前挣出云层,在湖面洒下一片□(bān)驳。湖的垂柳掩映着浮光跃金的湖水。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夕阳的余晖中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潋滟的湖面之上。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吟咏西湖山水的大量诗词名篇,这些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你会被它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呢!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镶          qiàn  2          màn)延 3          bān)驳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畔(A.pàn  B.bàn        2)脍(A.huì  B.kuài

3.下列对语段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传:在句中是“向四周传播开来”的意思。

B.折服:在句中是“从心里佩服”的意思。

C.脍炙人口:在句中是“为人们赞美和传诵”的意思。

D.流连忘返:在句中是“留恋得忘记回去”的意思。

4.文段中画横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5.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作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嵌 (2)蔓 (3)斑 2.(1)A (2)B 3.A 4.C 5.把“大量”移到“写下”的后面。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形。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2.本题考查字音。湖畔(pàn):湖的边界,即是湖边;也指(江、道路等的)附近,旁边。故选A。脍(kuài)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故选B。 3.本题考查字义。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故A错误,选A。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绚丽如春,浓烈如夏,厚实如秋,清雅如冬”四个短句是并列结构,地位相同,它们之间的停顿都是第一层次的停顿,应该都用逗号,不能用分号。故C错误,选C。 5.本题考查病句。语序不当,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大量”是数量,“吟诵西湖山水的”是动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要更接近中心语,故把把“大量”移到“写下”的后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目:不一样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乙卯重五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在家乡绍兴隐居。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重五”可以判断本诗所写的节日应该为端午节。

B.首联通过描绘繁盛的石榴花来突出山村景色的美好。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描写出粽包和艾束的特点。

D.这首诗语言晦涩难懂,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一说尾联中“笑”中所包含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段写的是楚霸王项羽兵败后在乌江自刎的故事。

B.文段刻画的项羽是一个自负又不心服的悲剧英雄形象。

C.项羽之所以不愿意过江东,是因为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D.项羽临死前将最不舍的马赐给了曾经的故人吕马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古来谈  共:共同       ②晓雾将歇  歇:消散

B.①四时俱备  俱:都        ②夕日欲颓  颓:坠落

C.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念     ②藻、荇交横  横:纵横

D.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②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罢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进军。

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③自红军主要部队从江西撤退之后,隔了好几个星期,南京军队才能够占领重要的红色城池。成千的农民、保卫队、游击队团结在一起,由几个红军正规军队的士兵领导着,举行了一次坚强的抵抗。这些红军领袖们很英勇地主动地停留下来,他们的牺牲精神至今为红军用许多方法来纪念着。他们尽了后方防卫的责任,在南京还不能动员充分的军力,去在路上包围和消灭他们之前,他们使主要的部队能够很好地前进。即在一九三七年的今天,在江西、福建和贵州,还有一些区域被这样的红军残部所占领着,所以在最近南京政府又宣称要在福建开始另一个“最后肃清”的“反赤围剿”了。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减

1.文中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文内容节选的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B.选文第①段中的“敌军惊惶奔逃”与“红军猛攻不停”,一褒一贬,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和对红军的赞扬。

C.从选文我们不难看出红军领袖们的英勇品质和奉献精神。

D.文章第①段中提到了“轰动一时的进军”具体指的是正面进攻敌军。

3.《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