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月清风正高 张洪贵 父子俩在山顶上放羊。正值初秋,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月清风正高

张洪贵

父子俩在山顶上放羊。正值初秋,万物萧条。儿子焉巴巴地抱着鞭子跟在羊群后面,突然眼前一亮:在一块岩石的后面发现了一个洞口。洞口四周的泥土光溜溜的。

父亲趴在洞口闻了闻,说:“是一头老獾,它肯定在洞里,这下子咱爷俩发财了。獾全身都是宝啊。”

儿子兴奋极了。稚嫩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父亲吩咐他:“你赶紧回家带上镐和锨,再把网和笼子拿来。”儿子像阵风一样跑下山去。回到空荡荡的家,儿子失望地想:娘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他七岁那年,娘在一个冬日,给他爷俩蒸下了一锅馒头,突然就走了,从此音讯全无。

抑制住沮丧的情绪,儿子很快找齐工具,又一溜小跑地回到了山上。

父亲把手电筒绑在头上,父子俩沿着洞穴匍匐掘进。大半天的工夫过去,洞外堆起像想小山一样高的鲜土。

眼看日落西山,羊群吃饱了趴在不远处“咩咩”叫着要归圈。儿子说:“爹,咱回家吧,我实在累得爬不动了。”父亲想想说“也好,你把带来的笼子堵在洞口,用网盖严了,然后压上大石头,保准他跑不了。”

父子俩忙活了一会儿,感觉万无一失,才放心地赶着羊群离去。

第二天,他们早早地来到了洞前。可钻进去不远,一堆新土堵住了洞口。原来,獾连夜开挖,把窝前移了十多米。父亲说:“咱晚上不走了,不能给它喘息的机会,要不,永远别想逮到它。”

父子俩挖了一天,洞外堆起的山包越来越大,终于在月亮偏西的时候,那只又老又大的獾眼看走投无路,恋恋不舍地离开洞穴,一头钻进了他们布置好的笼子里。

父亲满意的把笼子口扎好,伸了个懒腰,打了个长长的呵欠。准备下山时,儿子突然支起耳朵,说:“爹,我好像听见洞里还有声音。獾喜欢群居,应该不止一只。”父亲照了照獾四只饱满的乳房,说:“算了,就是再有也不挖了,太累了,咱赶紧回家吧。”

父子俩就着月光背着笼子回到家,洗了把脸,躺下。父亲很快鼾声如雷,儿子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明明听见洞里还有声音,可父亲为啥放弃了这大好的时机?他越想越睡不着,抓起手电筒又上了山。

风清月正高。

儿子一口气赶到洞口,一下子惊呆了:在手电筒暗黄色的灯柱里,四只刚睁开眼睛的小獾崽可怜巴巴地蜷缩在洞口,正发出哀怨的叫声。儿子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全身颤栗了一下。他蹲下身,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毛茸茸的小脑袋。小獾仔纷纷伸出舌头,贪恋地舔着他的手指。儿子突然像受了委屈,眼泪“哗啦”一下子流出来,立马转身往山下跑去。

回到家,他小心地推开门,生怕惊动了父亲,轻轻地把獾笼子背上肩,往山上走去。

父亲听见声音,悄悄睁开眼睛,眼里已满是泪水……

1.这篇小说叙述了怎样一件事?仔细阅读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件什么事?请分别概括。并说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语句。

(1)四只刚睁开眼睛的小獾崽可怜巴巴地蜷缩在洞口,正发出哀怨的叫声。

(2)儿子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全身颤栗了一下。

3.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小说以“月清风正高”为题有什么妙处?请分点回答。

 

1.父亲和儿子捕获一头老獾。儿子由思念母亲产生了对小獾崽的疼爱,最终放老獾回洞。文章这样安排,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展现了儿子爱护动物、敬畏生命的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2.(1)抓住“刚睁开眼睛”“可怜巴巴地蜷缩”“发出哀怨的叫声”的描写,生动逼真地写出了小獾崽失去母獾的痛苦。(2)“像被电击中了一般”运用比喻,“全身战栗”则运用动作描写,这样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儿子的吃惊和对小獾崽同情,也使下文放獾归洞的情节显得合情合理。 3.①通过气味判断洞里有老獾,带着儿子捕获老獾,是捕猎高手;②与狡猾的老獾斗智斗勇,是个充满智慧的人;③通过手电筒照獾四只饱满的乳房,知道洞里有小獾仔却没去捕获,是个不贪图利益的人;④目送儿子把獾放归,理解和默认儿子的爱心行为,是厚道、可爱可敬的人。 4.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儿子在“月清风正高”的深夜,把獾笼子背上肩,放老獾归洞。②月光皎洁,和风清爽,自然环境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儿子敬畏生命美好的心灵。③“月清风正高”还渲染了宁静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进入高潮,写出了儿子的善举给父亲带来的感动。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情节作用。1)人物:父亲和儿子。做了某事:捕捉獾。结果:捕捉到了。故可概括:父亲和儿子捕获一头老獾。2)结合“娘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他七岁那年,娘在一个冬日,给他爷俩蒸下了一锅馒头,突然就走了,从此音讯全无”“儿子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全身颤栗了一下。他蹲下身,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毛茸茸的小脑袋”“回到家,他小心地推开门,生怕惊动了父亲,轻轻地把獾笼子背上肩,往山上走去”可概括:儿子由思念母亲产生了对小獾崽的疼爱,最终放老獾回洞。3)文章有两条叙事脉络,一条是父子捕捉獾猪,父子二人为了它费了不少努力,并且将带给他们丰厚的收入。另一条叙事脉络是儿子思念着离开的母亲,当看到失去自己母亲的小獾猪时,儿子想到失去母亲的自己,流泪了,并且放了獾猪。两条脉络,内容上表现了儿子对于母亲的渴望,并且能够感同身受,怜惜小獾猪,看出这是一个善良的、尊重生命的、爱护动物的孩子,而文章结尾父亲睁开双眼,显然也是赞同儿子的行为的,文章主题更加丰富深刻。结构上两条叙事脉络并行,互相补充,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角度。“刚睁开”是动作描写,“可怜巴巴”“哀怨”是神态描写。分析。“刚睁开”写出了四只小獾猪崽的小,离开母亲难以存活,“可怜巴巴”“哀怨”写出了小獾猪崽的可怜,失去母亲的痛苦。通过这处描写,为下文儿子同情它们,放了獾猪而做铺垫。2)手法。“儿子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是比喻修辞,“全身颤栗了一下”是动作、细节描写。分析。把小獾猪崽的可怜比成闪电,写儿子被小獾猪崽的痛苦所击中,联想到自己,内心非常同情它们,“全身战栗了一下”用动作细节,写出儿子感受之深,同情之深,为下文放回母獾猪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结合“父亲趴在洞口闻了闻,说:‘是一头老獾,它肯定在洞里,这下子咱爷俩发财了。獾全身都是宝啊。’”可知,父亲通过气味判断洞里有老獾,带着儿子捕获老獾,是捕猎高手。2)结合“也好,你把带来的笼子堵在洞口,用网盖严了,然后压上大石头,保准他跑不了”“咱晚上不走了,不能给它喘息的机会,要不,永远别想逮到它”可知,父亲捕捉獾猪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最终父亲成功捕捉到了獾猪,看出父亲与狡猾的老獾斗智斗勇,是个充满智慧的人。3)结合“父亲照了照獾四只饱满的乳房,说:‘算了,就是再有也不挖了,太累了,咱赶紧回家吧’”可知,父亲早已经通过手电筒照獾四只饱满的乳房,知道洞里有小獾仔却没去捕获,是个不贪图利益的人。4)结合“父亲听见声音,悄悄睁开眼睛,眼里已满是泪水”可知,父亲知道儿子的行为,并且默认了儿子的行为,看出他是一个是厚道、可爱可敬的人。 4.本题考查题目作用。1)结构作用。结合“眼看日落西山”和手电筒、“风清月正高”可知,故事发生在夜晚,题目中的“月”暗示了夜晚,故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父子俩夜里捉到了獾猪,儿子在“月清风正高”的深夜,把獾笼子背上肩,放老獾归洞。2)内容作用。“风清月正高”的意思是月光皎洁,和风清爽,展现了一个美好的、静谧的环境氛围,而文章中儿子怜惜小獾猪失去母亲,放归了獾猪,表现了儿子美好、纯真、敬畏生命的心灵,二者相得益彰,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儿子敬畏生命美好的心灵。更具有感染力。文章结尾,父亲流泪,默认儿子的行为,写出了父亲的感动,写出了父亲的宽厚、善良。题目所营造的氛围也烘托了父亲的心灵,突出了主题。3)效果。题目具有诗意,富有感染力,引起读者兴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水浒传》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A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A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陆虞侯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么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A骂道:“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1)选文中A是__________(填人名)。

(2)甲文中的“两个公人”和乙文重的“三个人”都是受人指使要来谋害A性命的人,请分析A对这两拨人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学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三百首》由清代孙洙选编,共选入77位唐代诗人的三百余首作品,按照诗歌体裁的不同,分为古诗、乐府、绝句、律诗,每个类别下的作家作品又按照年代先后编排。

B.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表现动人的母爱与童真的《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

C.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如写于1940年的短诗《刈草的孩子》。

D.《聊斋志异》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狐鬼花妖的故事,尤其是写狐妖的。像婴宁、聂小倩、香玉、罗刹女,大都温婉体贴,善解人意,寄托着人们对于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也为《聊斋志异》增添了许多神异的色彩。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乡》选自《呐喊》,作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文章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

B.《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这时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所以金榜题名也称为“折桂”。

C.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一句,“更定”指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

D.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战争,“手足”代兄弟,“桃李”代学生,“鸿雁”代书信,“桑梓”代异乡。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行人莫问当年事》)

(3)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6)《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①之美誉。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②美。来到杭州,她让不会写诗的人,写下四季歌;她让不会画画的人,画出春风和秋月。杭州,向世界传播她的美,而她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浓缩:绚丽如春,浓烈如夏;③厚实如秋,清雅如冬。

西湖,就是镶□(qiàn)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④连绵起伏的山峦,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夕阳终于赶在暮色□(màn)延之前挣出云层,在湖面洒下一片□(bān)驳。湖的垂柳掩映着浮光跃金的湖水。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夕阳的余晖中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潋滟的湖面之上。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吟咏西湖山水的大量诗词名篇,这些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你会被它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呢!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镶          qiàn  2          màn)延 3          bān)驳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畔(A.pàn  B.bàn        2)脍(A.huì  B.kuài

3.下列对语段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传:在句中是“向四周传播开来”的意思。

B.折服:在句中是“从心里佩服”的意思。

C.脍炙人口:在句中是“为人们赞美和传诵”的意思。

D.流连忘返:在句中是“留恋得忘记回去”的意思。

4.文段中画横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5.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作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