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主角,不只是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不只是纵横赛场的体育明星,不只是改革大潮里的风云人物。一张过去的照片、一段温馨的视频、一个难忘的生日、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场激烈的比赛……你都可能是当中的“主角”。
请以“这一次,我是主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你的偶像是谁?他(她)是曹操、关羽那样的古代人物还是毛泽东、鲁迅这样的现代名人,是现实生活中的歌星、影星、球星、普通人,还是文学影视形象孙悟空、哪吒、中国机长?他(她)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请用你的生花妙笔给你的偶像“画”一幅肖像。
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肖像描写,描写具体生动,人物特点鲜明,字数在100-200字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歪儿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单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挺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又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人,“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俩。他母亲是苏州人,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畸形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天天都能听到她用苏州腔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也许这“歪儿”更像他的模样。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是就为我发明的,我的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
⑤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操着纯粹的苏州腔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⑥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⑦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而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1.文章记叙了一个因游戏而发生的风波,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或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完成下表。
事件 | “我”的感情(或态度) |
歪儿坐庄 | ①______ |
②______ | 有点不安 |
歪儿扔下铁罐 | ③______ |
歪儿回到我们中间 | ④______ |
2.第④段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我”踢罐电报时的表现,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加点词“飞”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行动的迅速和对游戏的痴迷程度。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排比,增强语势,表现了歪儿对这个“苦差事”游戏的痴迷和热爱。
C.第⑤段加点词“怏怏无奈”形象地写出了歪儿被我们戏弄后痛哭不止时的外貌和心理。
D.文中的歪儿是一个身体有一点畸形,但仍然热爱生活、心地善良、天真活泼的孩子。
E.歪儿扔下铁罐的举动,打动了伙伴们的心,使故事峰回路转,也为自己赢来了友谊。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对结尾句“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的理解。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说说你对“朋友相处之道”的看法。
(链接材料)
“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
“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
“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我趴在岩石上……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暮色中……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
——摘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2.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品读第⑦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三省吾身 责躬省过 反躬自省 B.淡泊明志 弃暗投明 眼明手快
C.静以修身 茂林修竹 修桥补路 D.悲守穷庐 山穷水尽 穷凶极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探究: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古代治学之人都非常重视什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丙)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③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④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注)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写成“落梅花”。③宰:指县令。④辟:召,征召。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首诗歌都是七言绝句,写法相同,都是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甲诗首句选择“杨花”“子规”两个意象,写景兼点时令,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C.“过五溪”“去长沙”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甲诗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使者,乙诗由听到《梅花落》的笛声联想到漫天飘落的梅花,都体现了李白诗歌想像奇特的特点。
E.李白写过很多首表现友情的诗歌,比如送别孟浩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给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浮游四方\方欲行(《狼》) B.引至庭下\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C.时卧庐山\年与时驰(《诫子书》) D.不书姓名\诫子书(《诫子书》)
3.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B.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C.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D.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4.甲诗中的“寄”和乙诗中的“望”两个动词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乙诗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