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生活中,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或者一次旅行、一场球赛、一段情谊,甚至一缕阳光、一抹色彩……都可能令人回味、感怀。
读完上面的文字,你有了怎样的回忆和联想?从中提炼出了关于生活或生命的什么感悟?请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性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③中心突出,思路清晰。④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⑤不得抄袭、引用试题中的阅读资料。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七年级某班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下表是某初中学校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表,请概括你读出的两条信息。
用途 |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拥有手机量 | 63% | 97% | 82% |
聊天、玩游戏 | 84% | 96% | 77% |
用于学习 | 11% | 7% | 15% |
2.朋友称谓填空。
示例: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竹马之交
⑴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_________之交
⑵贤者之间平淡如水、不尚虚华的交情——______之交
⑶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________之交
3.“手”,小篆写作“”,而“友”字的小篆写法为“”。《说文解字》:“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请分析上述材料,推测“友”字的本义。
4.互联网丰富并改变了我们的交友方式。班级举办“网络交友的利与弊”辩论赛,作为反方选手,请你就“网络交友弊大于利”的观点列举三条理由。
我方观点是“网络交友弊大于利”,理由有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的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连了。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 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 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 相关人物 | 给了“我”的启迪 |
第一盏 | 母亲 |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 越来越明亮。 |
第二盏 | 父亲 | ① |
第三盏 | 女同学 | ② |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②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阅读《绣眼与芙蓉》,完成下面小题。
绣眼与芙蓉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很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知不觉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无奈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我的内心不觉欣慰起来。
1.请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
⑴________→绣眼冷看芙蓉→⑵________→绣眼回归自然
2.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从修辞角度)
⑵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从描写角度)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绣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第③段写出了绣眼毛色鲜艳、容貌清秀、动作敏捷、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C.文章中芙蓉长时间被关在笼中,已经习惯舒适的生活,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
D.文章第⑨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无奈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也谴责了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
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君与家君期日中 ⑵相委而去
⑶及事讫 ⑷须期乃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止于野亭 其一犬坐于前
B.计日告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
D.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3.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⑵其为人若此。
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三处)。
行 部 既 还 先 期 一 日 伋 为 违 信 于 诸 儿 遂 止 于 野 亭
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
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泛指显贵者的服装。②夺:赛过。③侵晓:天刚亮,拂晓。④野庭:田野。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泛指骏马。
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______”,骑着“骄骢”,天刚亮就到野外“______”,结果“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