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选段中有关叶圣陶提倡的“写话”的意思不包含下列哪一项( )
A.作文要用语简洁,平易自然。
B.要按照口语原则进行写作。
C.作文如同说话一样准确真实。
D.追求白话文的通俗,反对文言文的生涩。
2.叶圣陶先生在“写话”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3.说说下面的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①常枞(cōng):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阅十余岁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老子往问焉 (4)常枞张口示老子曰
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亡矣。岂非以其刚邪?
4.甲文和乙文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揭示道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
其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 (A.底蕴 B.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乙)(A.分享 B.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①(A.ɡài B.kǎi )。不少人把《朗读者》②yù(A.喻 B.誉 )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感慨(A.ɡài B.kǎi)(_______) ② yù(A.喻 B.誉)为(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只填序号)
(甲) (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北宋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陋室铭》中的“铭”和《爱莲说》中的“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D.《阿长与〈山海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6)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7)杜甫《望岳》一诗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