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1)这首现代诗歌的作者是_______题为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对化石裹身岩层,虽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的描写引发出的对_____的思考:“___________

(3)“依然栩栩如生”中在“栩栩”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诗歌的第一节,另选择一物写段话。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___________

 

(1)艾青 《鱼化石》 (2)生命本质 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3)生动活泼的样子 (4) 翅膀多么有力, 眼睛多么锐利, 在天空中翱翔, 在高树上建巢。 【解析】 (1)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这几句是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态,“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这几句是对一条活泼自由的鱼成为鱼化石的原因的猜测,据此可知这首诗的题目是《鱼化石》,作者是艾青。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鲜活如初的鱼被裹身岩层,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由此看出了鱼化石已经不能运动了,没有了生命,由此联想到要好好生活,就得动起来,没有了运动,就没有了生命。这就是对生命的本质的思考。 (3)考查词语的理解。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鱼在岩层里看起来依然活泼生动,像活的一样。 (4)考查句子的仿写。首先明确仿写句子的原则和要求,其次根据题干要求和给出的示例进行仿写。要求仿照示例,选一个事物来写一段话。首先确定要写的物,如写鹰,示例中的第一二句用于形容物的特点,用的是“……多么……”的句式,那么可以想一想鹰的特点是什么,可以写鹰的翅膀和眼睛,再用一个词要形容其翅膀和眼睛,如用有力形容翅膀,用锐利形容眼睛;示例中的后两句写物的活动地点和行为,句式为“在……里……”,前面填一个地点,后面是动作,据此可以填在天空里翱翔,在高树上建巢。据此按示例的句式进行仿写即可。答案不唯一,合乎题意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名句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④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⑥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用写景来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写出了自己归来的感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巧克力香甜的味道让人满足;香茗甘醇的味道让人宁静;母亲的味道让人安心;友谊的味道让人愉悦……对你而言,世间一定有某个人或物或情埋藏在记忆深处,散发着它独特的幽香。请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 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完成各题。

(1)填空题。

①《红星照耀中国》中“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斯诺采访的主要地点是_____

②“他是行伍出身,他小时候被继母赶出家门,做过各种工作,童年遭受了各种苦难。他十八岁当上了排长,参加了推翻当时一个姓胡的督军的密谋。”这里的他指_____,他读了《_____》一书后不再悲观,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一边和他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他,因为在中国,像许多其他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选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他”是________,在斯诺只身前往红都保安时,“他”给了“我”哪些帮助?请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点)

 

查看答案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他根据实验的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材料二)

下面是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24小时以后还能记住多少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得的知识1天内如不复习,只剩下最初的33.7%。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减慢。

B. 记忆诗歌散文等有意义的材料比记忆无意义的材料速度要快,遗忘的速度也比较快。

C. 喜欢实践练习,与别人探讨问题,并且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的人,记忆留存最多。

D. 老师说,学生听,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是最差的,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会更多。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你认为哪三个因素决定了记忆保存的量?

3.小华一直为不能提高学习成绩而苦恼,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给小华提出至少4条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学府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他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亲自验证,还专门写文章。

B.朱自清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C.朱自清教学认真,做事原则性强。他的选修课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D.文中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还引用了沈从文、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这些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直接突出传主的不凡形象及其高尚的人格与气节。

(2)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从炼字角度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3)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