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栀子花 ①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栀子花开时节。绵绵不断的梅...

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栀子花

①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栀子花开时节。绵绵不断的梅雨,催育着栀子花蕾,络绎不绝地含露绽放。每当看到那一片片像雪花般铺陈在绿色灌木丛中的栀子花,我都不禁停下脚步,俯下身子,闻一闻那沁人心脾的清香。

②对栀子花,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忍不住想起老家,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③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栽下去仅仅两三年工夫,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了。过往的行人总夸奖这两棵栀子树,母亲听了乐呵呵的,仿佛是在夸她的孩子。

④每到初夏,大小枝丫挂满了花蕾。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经常留意栀子树的变化,到了花开季节,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那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盛开的栀子花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⑤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栀子花就开了。”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向阳的枝丫上,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⑥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一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羞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母亲一边摘一边帮姐姐把花插在辫子上、刘海儿旁,姐姐也在母亲梳得发光的发髻后别上两朵。花摘完了,母亲把花分成四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最后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那时父亲在外乡工作,很少顾得上家,母亲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

⑦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我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个条件不错的姑娘。对方提出一要看儿郎,二要看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了。那个年代定亲兴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我们家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一家人很是着急。最后,母亲对我二哥说:“我的儿郎优秀,不愁她看不上。她要是图钱财,这样的媳妇不要也罢,就送她栀子花吧。”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娘家虽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⑧栀子花开,端午节便到了。五六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犯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只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包粽子时,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

⑨母亲离开我们后,老屋前的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日渐枯萎,最后只好将它们挖掉。每次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许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热爱、呵护那些栀子花的?而那栀子树、栀子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只知道,在那么困难的时代,在与母亲相守的日子里,我始终能感受到力量——   ①  的力量,   ②  的力量,这力量伴我坚定前行;我还能体会到爱——对   ③  的挚爱,对   ④  的挚爱。这爱,单纯且执着,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路上,在我心中,静静而持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

(选自《光明日报》2018.8.19,作者蔡建和,文章有删改)

1.通读文章,从母亲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

______→关爱花树,影响我们→______→以花代礼,搞定亲事→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恰当词语,将第⑨段结尾处语句补写完整。

4.本文是回忆母亲的散文,说说文章以“母亲的栀子花”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1. 示例:栽下花树,精心照料 摘下花朵,送给邻里 栀子花开,教包粽子 2.(1)示例:凝望,目不转睛地看。不管多忙,母亲每天都会盯着栀子花细看,表现了母亲对栀子花的喜爱、呵护,也表现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2)示例:画线句运用神态、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感恩回报的美德和对儿女们言传身教的影响 3.示例:自强、感恩;生命(生活)、儿女。 4.本文围绕母亲栽下的栀子花树,回忆了与之相关的五件往事,赞美了母亲对栀子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贫苦生活中自强努力的精神。栀子花象征了母亲坚韧自强的品格,含蓄隽永;栀子花也是全文的线索,以此组织材料,脉络清晰。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已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用与示例相同的句式表述事件即可。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是从“母亲”的角度来梳理内容,所以首尾段内容应除去。文章再写母亲“关爱花树,影响我们”之前,主要写了母亲喜爱栀子花,与把它们看成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主要写母亲在栀子花刚绽放后,就将花分为三份,分别送给那些帮助过我们的邻居;最后写的是母亲和我们在栀子花香中,快乐地包着粽子。据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2.(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凝望”是目不转睛地看的意思。在文中指不管多忙,母亲每天都会盯着栀子花细看。表现了母亲对栀子花的喜爱、呵护。(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画线句运用神态描写(微笑着)、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感恩回报的美德和对儿女们言传身教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舍生取义的英雄数不胜数:秋瑾、谭嗣同、夏完淳等。2017年,北海市边防支队银海区边防大队的骆春伟,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和家园安全,他舍生取义,壮烈牺牲。5月,骆春伟当选为“中国好人”。

(1)(观点阐述)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但是在今天,如果要舍生取义,就会被人认为“不理智,不正确”。那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请写出你的看法、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事迹简介)请你结合右图,简要介绍图中人物的英雄事迹,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骆春伟正气参天地           下联: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

(1)数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雪》)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3)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4)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7)默写许浑《咸阳城东楼》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苏洵读书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焚常所为文  悉:                       (2)与其二子轼、辙皆京师  至: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3.苏洵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现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物喜    醒能述文者

B.潇湘      初

C.二者之为  渔人甚

D.而或长烟空  上下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感极悲者矣      鸣之不能通其意

B.长烟一空      王命急宣

C.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临于泉上者

D.予尝求古仁人心  属予作文以记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缥缈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做出了显著政绩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