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位师傅要徒弟整理庭园。第一个徒弟粗心大意,割草砍树...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位师傅要徒弟整理庭园。第一个徒弟粗心大意,割草砍树,未见庭园之美,反添荒凉之感;第二个徒弟很用心,不但整地除草,还依地形地貌,植花种草,庭园一下变得别致优美。师傅对第一个徒弟说:“你做完了。”对第二个徒弟说:“你做好了。”差别立现。

同一件事,有人为赶做完,草草了事;有人为求做好,费尽心力。结果一个有负所托,一个有了交代,当然评价有所不同。 “做完”需耐心,“做好”需智慧。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文章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范文 做完与做好 做完是山林间淙淙流动的一股溪流,平淡安逸;做好是河流汇聚成的大海,汹涌澎湃,壮阔伟岸。做完是只能飞离地面几米的麻雀;做好是翱翔于万丈天地之间的雄鹰。做完是晴空下的几朵白云,毫无特色;做好是傍晚夕阳映衬下的晚霞,五彩绚丽,云蒸霞蔚,诗意盎然。  做完是一种从众的心态,一种一板一眼的做事态度;做好是一种进取,是一种饱满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完是被动的,而做好是主动的。做完一件事,你会感到轻松、被动;做好一件事,你将收获快乐、喜悦。把事情做好,将引领你走向成功。 做好,源自对待事情的认真态度。  民国时期,黎锦熙先生在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也照抄不误,他只是在做完自己的工作,因而后来他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仔细检查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他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因为有认真的态度,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有了美好的未来。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写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后来,他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他把工作做到最好,因为他有着对工作、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由此可见,做完与做好的差距源于做事的态度,只有对事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好。    做好,需要把自己的平凡事做得不平凡。  当著名企业家谢家华离开IT业,在网上卖鞋子时,他的事业开展得并不顺利。但他力求把每件事做好,为方便顾客挑选鞋子,他要求为库存中每一款鞋从8个不同的角度拍照;在缩短送货时间方面,为让顾客满意,他把家安在了机场附近,仓库24小时运作。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被他做到了极致,做到了完美。因而,谢家华成功了,他的网站被《时代》杂志评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25个网站”之一。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把日常的事情做好,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便是成功。 皮蓬将自己“配角”的角色做好,成就了乔丹的神话;可口可乐公司把小小的饮料瓶进行改造,把每个细节做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呈现,让世人感受到尽善尽美的巨大魅力。 做完是基础,做好是发展,是成功的前提。把事情做好,成功便近在眼前。 【解析】 写材料作文时,审题要“三清”:一要看清材料,领会内容。二要理清内容,提炼中心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三要读清要求,规范写作。我们理解分析材料:①“做完”是交差了事,是最起码的要求,“做好”是尽力而为,追求完美。一字之差,意义相去千里。许多人做事都只求做完,品质粗糙,架构松散,许多加工品就是如此,只求量不求质,价值不高,口碑不佳。但许多艺术品千锤百炼,千雕百塑,量虽不多,品质却完美,赢得不少目光与赞美。②“做完”、“做好”各有因由,各有要求,用力用心也不同。但是无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应以做完做好为目标。“做完”需耐心,“做好”需智慧,有耐心、有智慧就能“做完”又“做好”。③“做完”、“做好”,反映出对待事情的两种态度。一种是应付,一种是用心并认真对待。任何事情都需要认真对待,用心去做,切不可用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做事情不能仅仅停留在做完了的层面,还要有如何将事情做好、做完美的想法和追求,也就是说,将事情做完是不行的,应该做好才行。做完一件工作也许很容易,但是做好一件工作也许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力气。可据此进行选材、立意,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但要注意选择典型材料,能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写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了解中学生阅读经典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以“阅读与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你们小组的选题是“古典经典作品对人成长的影响”,请你任意选出2句对你有所影响的古代经典名句,并简要阐释它对你的影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100-120字)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了半山百合

在市场里,有个宜兰人,每隔几天来卖菜。

他的菜篮里每次总会有几把野花。他告诉我,他在家附近采到什么花,就卖什么花。

他卖菜与一般菜贩无异,但卖花却有个性,不论大把小把,总是卖五十元,所以买的人有时觉得很便宜,有时觉得很贵。他不在乎,也不减价,理由是:“卖菜是主业,要照一般的行情;卖花是副业。我想怎么卖就那样卖呀!爽就好!”

他卖花爱卖不卖的,加上采来的花比不上花店的花好看,有的极瘦小,有的被虫吃过,所以生意不佳,可怪的是,他宁可不卖,也不折价。有时候他的花好,我就全买了(不过才三四把),所以他常对我说:“老板,你这个人阿莎力(闽南语,指干脆爽快),我真甲意(闽南语,指喜欢)。”

有时候花真的不好,我不买,他会兜起一把花追上来:“嘿!送你啦!我这个人也阿莎力。”

久了以后,相熟了,我就叫他“阿莎力”,他颇乐,远远看到我就笑嘻嘻的。

今天路过阿莎力的摊子,看到有几束百合,比从前卖的百合瘦小,株条也不挺直,我说:“阿莎力,你今天的百合怎么只有这些?”

“全卖给你好了,这是今年最后的野百合了,我把半座山的百合全摘来了。”

“半座山的百合?”“是呀!百合的季节已经过了,我走了半个山只摘到这些,以后没有百合卖了。”

“半座山的百合,那剩下的半座山呢?”

“剩下的半座山是悬崖呀,老板!”阿莎力苦笑着说。

想到这是今年最后的百合,我就把他所有的百合全买下来,总共才花了三百元。回家的路上,我想,三百元就买下半座山的百合,十分不可思议。

我把百合插在花瓶里,晚上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看那纯白的盛放的花朵。

百合的喇叭形状仿佛在吹奏音乐一样,野百合的芳香最盛,特别是夜里心情沉静的时候。香气随着音乐在屋里流淌。

在山里的花,我最喜欢的就是百合了。从前家住山上,有四种花是遍地蔓生的,除了百合,还有野姜花、月桃花、牵牛花。野姜花的香气太艳,月桃花没有香气,牵牛花则朝开暮谢,过于软弱,只有百合是色香俱足,而且在大风的野地里也不会被摧折,花期又长。

从前的乡下人不时兴插花。因为光是吃饱都艰难,谁会想到插一瓶花呢?但不插花不表示不爱花,每当野花盛开的时节,我们时常跑到山坡上去寻找野花的踪迹。有些山坡开满了百合花,我们就会躺在百合花的白与白之间。山风使整个田园都有着清凉的香气。感觉我们的心也像百合一般白了,并用白喇叭吹奏着高扬的音乐。然后想到“山上的百合也不纺纱,也不织布,但所罗门王皇冠上的宝石也比不上它”的句子,我们就不禁有陶醉之感了。

近年来,野百合好像也很少了,可能是山坡地被开发的缘故。只有几次到东部去,我在东澳、南澳、兰屿见到野百合遍地开的情景。自从流行插花。百合花就可以卖钱,野生的百合在未开之前便被齐根剪断,带到市场来卖。

瓶插在屋里的野百合花,虽然也像在坡地一样美、一样香,感受却大有不同了。屋里的百合再怎么美,也没有野地风中那样的昂扬,失去了那种生机盎然的姿势,好像……好像开得没有那么“阿莎力”了。

进口种植的百合花有各种颜色,黄的、红的、橙的,香气甚至比野生的更胜,但可能是童年印象的缘故,我总觉得百合花都应该是白色的,花形则最好是瘦瘦的、长长的。可是那土生土长的、有灵醒之白的百合,恐怕得要到另外半山的悬崖峭壁去看了。

此时的野百合花期已过,剩下的都是温室种植的百合了,这样一想,眼前这一盆百合使我生起一种深切的感怀。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的结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用它的形状来吹奏,我们在山坡地那无忧的生活也随百合的记忆流得远了。

夜里,坐在百合花前。香气弥漫,在屋里随风流转。想到半山的百合花都在我的屋子里,虽然开心,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幽微的疼惜。

呀,不管怎么样,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好,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的,好呀!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1.阅读文章,说说山里的花,作者为什么最喜欢百合?

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百合的喇叭形状仿佛在吹奏音乐一样,野百合的芳香最盛,特别是夜里心情沉静的时候,香气随着音乐在屋里流淌。

3.文章主要写野百合,但作者开头却花了很多笔墨写卖花的人,说说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用意是什么。

4.文章末尾说:“呀!不管怎么样,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好,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的,好呀!”联系全文,说说这段文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填空。

(1)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2)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3)郡邑浮前浦,_____________。(王维《汉江临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余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蒋琬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①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文伟:人名,指费祎。    ②仲达:人名,指司马懿。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还耳。                    辄:就。

B.:“前实失不咨请……”    谢:道歉。

C.于是仪结而去。              陈:通“阵”,队伍。

D.死诸葛生仲达。              走:离开。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

B.余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

C.余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

D.余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

3.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

A.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没有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军事情况。

B.后主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诸葛亮的病情,同时询问了国家大事。几天后李福又来是想探望诸葛亮的病情是否好转。

C.当地百姓连忙跑着去报告司马懿,是知道诸葛亮已死,蜀军不会久留,为了迎合魏国。

D.从文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4.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多档文化类节目受到热捧。冷静来看,这些节目正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高标独立。节目的成功,反映了传播者在文化建设、价值坚守、节目创新上的自信、自觉与自新,为我们找到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钥匙,发现并开掘了观众的真正需求,引领了时代风潮。

②传播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坚持,深知这片土地氤氲成长的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别开生面的节目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多人效仿欧美模式、膜拜韩国风潮的时候,这些节目坚守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而渐入佳境,抵达当下的热度。创作者们从成语、谜语、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找到了丰沛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诗词书信有乾坤,里面透露出的意境、情怀、神采等等都是我们中国人最富生命力和独特气质的元素。而这些精髓一旦释放,能量无限。

③自信意味着不拿腔拿调,不刻意掩饰。在这些节目中,节目设计、嘉宾选手的即兴评述和发挥,真实与真诚是关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里,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北大博士陈更、初一学生叶飞,即兴真实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嘉宾、主持人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现场激发与碰撞的真实信息,来自创作者以自信开放的心态,去发现捕捉这些精彩的细节,而不是刻意去摆设。

④一个有担当的媒体不应去跟风、迎合甚至媚俗,而应自觉引领观众。这种引领是在媒体专业操守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反复考量、磨合与融合。尤其在当前自媒体纷纷扰扰的时代,专业性弥足珍贵。但专业性是正襟危坐?是精深难懂?是曲高和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的专业性是用专业理念去引领、激发和满足大众需求。

⑤文化类节目已经到了讲故事诉情怀的时代。文化内涵的融入,让节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蕴,让观众在娱乐中还能细细品味。在同质化节目都在浅表的游戏打闹时,这类节目真正触到了观众的共鸣与痛点,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诗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鸣、流行歌词的灵感来源,更重要的是诗词里有天地、有历史、有社会、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怀。而书信亦如是。它们让观众领略到了爱到深处的言之切切、情到浓处的低沉婉转、悲到痛处的肝肠寸断。节目的成功也让传播者看到,原来观众并非都追求低俗浅薄,寻求感官刺激。

⑥一个缺乏故事的节目是没有力量的。这里的故事不仅指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也指节目设计的叙事环节,更是对故事的核心--人与情感的重视。《中国诗词大会》经过巧妙设计,冲突、悬念、延宕形成很强的叙事张力。选手背后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在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关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放大了口碑效应。

⑦文化节目火了,要警惕一哄而上,又形成新的抄袭模仿。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希望它能不喧哗,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而这需要创作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耐心、更开放的心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近年文化类节目受热捧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这类节目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B.这类节目中,节目设计、嘉宾选手的即兴评述和发挥都很真实与真诚,嘉宾、主持人也让人耳目一新

C.这类节目用讲故事诉情怀的形式,让观众领略到了爱到深处的言之切切、情到浓处的低沉婉转、悲到痛处的肝肠寸断。

D.这类节目是有力量的,它们的力量主要来自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选手背后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诗词、书信里面透露出的意境、情怀、神采等等都是我们中国人最富生命力和独特气质的元素。

B.《中国诗词大会》里,武亦妹、陈更等人真实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些精彩的细节离不开创作者心态的自信与开放。

C.一个有担当的媒体要体现其专业性,就应该将文化类节目办得庄严、精深、高雅,而不是媚俗、嘻哈。

D.文化类节目中文化内涵的融入,让节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蕴,它们真正触到了观众的共鸣与痛点,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类节目里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节目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诗词大会》设计巧妙,通过冲突、悬念、延宕的手段形成很强的叙事张力,尤其是春节期间关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赢得了口碑效应。

C.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文化节目火了之后,可能又会形成新的抄袭模仿。

D.除了智慧、耐心和心态,节目的创作者还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这才是引领时代的姿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