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①“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②“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③吞声:声将发又止。④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心头的抑郁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B.(甲)诗七、八两句引用姜太公钓鱼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能过上自由自在、幽静安闲的归隐生活的愿望。
C.(乙)诗开头运用比兴手法,以“水”喻人,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D.(乙)诗充满了一种不敢申诉的内心痛苦,诗人欲以“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自宽,又以饮酒高歌自遣,但却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
2.(乙)诗中“人生亦有命”的“命”指什么?诗人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说说(甲)(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③。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④梦中初遇洛神⑤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⑥,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簧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娥:美女。③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④东阿王:曹植。⑤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⑥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是金陵人,客此(______) (2)余挐一小舟(______)
(3)武林门而西(______) (4)即棹小舟入湖(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焉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杂然而前陈者
C.则已心飞湖上也 则有去国怀乡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聚室而谋曰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5.(甲)文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乙)文中“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各题。
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
(1)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一春盛事,恰“两会”上暖意更浓。正月的喜庆还未降温,迎着明媚的阳光,一年一度的“两会”在京胜利召开。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简短有力,鼓舞人心。在李克强总理众多暖人心的话语中,那句“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让人闻即热泪盈眶、热血澎湃。简短的一句话,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自信,给予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奋进新征程以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2)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是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朴素概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放眼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在数次遭遇外族入侵这道坎后或将其击退、或将其同化,从而保持了上下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聚而不散。究其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融入血脉里的那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3)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是对中华民族虽历百年屈辱依然不倒的密码揭示。到了近代,当封建王朝即将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其落后与愚昧却给我们的民族招来了百年黑暗与屈辱。多少志士仁人在黑云压城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多少时代先锋在上下求索救国救民之大道。幸甚至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数年后,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正是这支先进的政治力量挽民族于最危难之际,带领中华儿女推翻“三座大山”这道历史上最高的坎,用热血和牺牲换来了“东方红”。中国一改积贫积弱的“病夫”形象,从此站了起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新中国,古老的东方民族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4)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爬坡过坎而得出的不争结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春天。我们需要“新鲜空气”,虽然会有“苍蝇蚊子”,但久经风浪的中国人民不怕这样的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这样那样的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和自我革命的勇气,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年一年奋斗,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成绩时感慨“来之不易”。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从国内看,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两难多难问题如峻岭,考验着“登山者”的智慧和意志;多重目标多项任务如激流,等待“涉水者”去征服和跨越。一年平稳过去,未来尤需奋斗。无限风光在险峰,好风景永远属于不懈奋斗者和敢为人先者。
(6)“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新时代奋斗者要不得偷奸耍滑、投机取巧和蝇营狗苟,唯有每个个体踏实肯干、努力奋斗,我们的国家才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唯有每一名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我们党才更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党的事业才能在爬坡过坎中不断推向前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
(摘自人民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很有感染力。
B.第(2)自然段中,作者谈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之所以保持了上下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聚而不散,主要是因为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C.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布局的,而(2)(3)(4)自然段又是按照平行结构来安排的,这样安排条理清楚,即使调换一下段落的顺序,也不会影响论证的力度。
D.文章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形象,大量成语如“热泪盈眶”“积贫积弱”“蝇营狗苟”、鲜活的词语如“新鲜空气”“苍蝇蚊子”“涉水者”、优美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等的运用,使文章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2.文章第(5)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搬得过来,靠了门。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从这段文字来看,林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有关林冲的故事有的已演变成了歇后语。请你完成下列歇后语的填写。
示例: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①林冲上梁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冲到了野猪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实践活动。
童谣,融入我们的生活,伴随我们的成长。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结合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用四字短语补全空缺处。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有关“童谣”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童谣起源于何时?据史料,童谣最早见于《诗经·魏风》。①______,如古人还将其称为“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语”等。“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一首首川西童谣伴着孩子们清脆的童音,在深深的巷子里,②______,在幽幽的小院中久久回荡。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这么说着,唱着,长大成人,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然而,童谣却把那份纯真永远留在了他们心里。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注重田野调查
②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
③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④切不可坐在书斋里
⑤一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
A. ③②⑤①④ B. ③④②⑤① C. ④②③①⑤ D. ④③②①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