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酝酿 搓捻 小心翼翼 不求甚解
B. 匿笑 倜傥 翻来覆去 浑为一谈
C. 企盼 绽开 花团锦簇 众目睽睽
D. 并蒂 徘徊 人迹罕至 各得其所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菡萏(hàn dàn) 静谧(mì) 随声附和(hé)
B.蜷(quán)曲 瘫痪(tān huàn) 莅临(wèi) 恍(huǎnɡ)然大悟
C.贮(chù)蓄 澄清(dèng) 攲(qī)斜 水波粼粼(lín)
D.宛转(wǎn) 粗犷(guǎng) 池畦(qí) 高邈(miǎo)深远
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抓住细节,既要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又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③要抒发真情实感;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阅读名著,完成下列小题。
肚中有了点食,他顾得看看自己了。身上瘦了许多,那条破裤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地进城去。不过,要干净利落就得花钱,剃剃头,换换衣服,买鞋袜,都要钱。手中的三十五元钱应当一个不动,连一个不动还离买车的数儿很远呢!
(1)文段中的“他”是 。
(2)请联系原著内容,说说文段中的他这时经历了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题阅读
(话题背景)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调查数据)
(精选案例)
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
对于周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各方声音)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到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新闻现场)
本报讯今天,“传承兰亭——绍兴市区中小学生‘兰亭雅集42人展’”在书法圣地兰亭右军祠启幕,这成为今年兰亭书法节的一个亮点。市内许多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展览。一位带队老师说,他们学校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在征集作品和报名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他们是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摘自《绍兴晚报》,有删改)
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 )
A.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普通高中要开设书法选修课。
B.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C.有反对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就没有必要学写毛笔字了。
D.中国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它具有审美价值,能丰富人的想象力。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
3.就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几点建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偶遇“丰子恺”
①心灵的绿洲,精神的家园,有时踪影难觅,有时又不期而遇。
②最近有幸走访桐乡,事毕下榻一家宾馆。百无聊赖、恹恹欲睡之际,我走向了那几本书。
③书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有《缘缘堂随笔选》《丰子恺乡土漫画》《子恺风景画》。茅盾与子恺是桐乡的骄傲,宾馆放置作品让人心暖。于是我打开了丰子恺的漫画,睡意悄然退去,春风拂面而来。
④漫画洋溢着烂漫的童趣。在《取苹果》中,一个孩子拿不到书桌上的苹果,就把书桌的抽屉一个个拉开,变成一部人造阶梯,然后一步步爬上去,终于取到了苹果……有一天,丰子恺的孩子阿宝看到凳子光秃秃的四条腿杵在地上,于是就把自己的一双鞋和妹妹的一双新鞋给凳子穿上。正得意时,妈妈一边跑过来一边喊道:“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这时,丰子恺忙给妈妈使了个眼色,叫她别过去。自己拿起画笔,迅速记录下这可爱的瞬间,于是就有了《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⑤翻阅着一页页画面,拨动着一根根心弦。尘封往事,本真童年,被画中的笔划勾起,被画中的故事重现,或是清晰完整的一幕,或是模糊残缺的片段……宛如时光流转,仿佛曙光初现,我们回到了童真的年代,找到了精神的家园。
⑥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深情地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组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真实而纯洁。”“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⑦当然,丰子恺的漫画并不局限于儿童,而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故事地点主要集中在运河两岸和都市社会,题材取自农家和小市民生活。正如丰子恺自己所写到的:“后来我的画笔又改方向,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了。我住在红尘万丈的上海,看见无数屋脊中浮出一只纸鸢来,恍悟春到人间,就作《都会之春》;看见楼窗里挂下一只篮来,就作《买粽子》。看见工厂职员散工归家,就作《星期六之夜》。我住在杭州及故乡石门湾,看见市民的日常生活,就作《邻人之爱》《挑荠菜》……我客居乡村,就作《话桑麻》《云霓》《柳荫》……”
⑧丰子恺的笔总是歌颂“社会的光明的一面”,不忍描写“残酷、悲惨、丑恶的黑暗的一面”。后来他反思,为什么“不写黑暗方面的丑态呢?于是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都市奇观》《邻人》《某父子》,以及《瓜车翻覆》《大鱼啖小鱼》等,便是当时所作。后来的《战后》《警报解除后》《轰炸》等也是这类作品。”就是儿童题材,丰子恺越爱儿童的天真无邪,也就越感人间的不平,穷孩的不幸,如《高柜台》《二重饥荒》《小主仆》等作品,都是对社会的控诉。
⑨解放前在石门湾东市下塘有一个育婴堂,育婴堂的“接婴处”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在一堵墙上安一个大抽屉,墙外的人将婴儿放进抽屉,由墙内的人开了抽屉接了去收养。《笑涡》里,年轻的父亲准备将亲生骨肉送进抽屉时,“笑涡”荡漾在孩子的脸上;《最后的吻》里,年轻的母亲准备将亲生骨肉送进抽屉时,给了孩子最后的一吻。丰子恺在两幅画的墙脚下,都画上了一只母狗正在给小狗喂奶——这实在是一个“人不如狗”的年代!
⑩丰子恺的漫画,更多的是和冰心的散文一样,歌颂童真、歌颂生活、歌颂自然、歌颂真善美。他的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一经刊出,带给读者一片惊喜。郑振铎赞叹道:“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意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⑪朱自清先生曾这样评价丰子恺的画:“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
⑫丰子恺的画里有一种韵味,有天伦之乐,有家常里短,有鸡毛蒜皮,有人间冷暖,如嚼橄榄,如品香茗,如啜甘泉,给人一种怅然,也给人一种欣然;给人一种愤然,也给人一种陶然。如《主人醉倒不相劝客反持杯劝主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等。
⑬丰子恺的画里有一种情爱,父子情,姐弟情,男女情,邻里情,同事情,社会情,即使是一些讽剌揭露性的,我们都可以感受其笔底那种深沉博大的至爱。如《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⑭丰子恺的画里有一种声音,那是一种童声,那是一声天籁。那是一种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泉滴的声音,那是一种云飘的声音。这种声音出于千古的林泉,来自自然的旷野,发自人们的心底。如《茅店》《叫卖》《郎骑竹马来》等。
⑮窗外灯火阑珊,窗内春意盎然。唯有书声沙沙,唯有花开灼灼,唯有诗意潺潺,唯有爱意绵绵。我继续翻阅着丰子恺画册,继续与先生作心的交流。……
⑯现在,丰子恺的漫画就搁在我的床头,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翻阅丰子恺的画册并与先生作心的交流为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④段中“正得意”“跑”“喊”“使眼色”等词语再现了丰子恺创作的情景。
C.因为不忍描写丑恶、黑暗的一面,所以儿童始终是丰子恺漫画的重要题材。
D.作者在娓娓叙说与丰子恺偶遇的同时,领着读者徜徉于画作之间,浮想联翩。
2.阅读文章第⑨段,回答问题。
(1)《笑涡》和《最后的吻》两幅画作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两幅画作体现了丰子恺创作漫画的什么主题?
3.阅读第⑪段,回答问题。
(1)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涵咏品味,揣摩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提示:从修辞角度)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
4.作者为什么认为丰子恺的漫画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