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

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A“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B“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连用四个“多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2.选文划横线的AB两句在讲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分别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3.“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篇末让小孩子揭穿真相有什么深意?

 

1.连用四个“多么”,反复强调衣服的优点,把大家极力夸赞虚无新衣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讽刺了骑士和内臣们的虚伪、自欺欺人、阿谀奉承。(意对即可) 2.A句写人们转述小孩子的话,B句是老百姓直接说的话。前面写出了他们还不敢承认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还怀疑害怕;后面则写出了他们已摆脱心理压力。(意思对即可) 3.既有对当时整个成人世界的批评、讽刺,也寄托了作者戳穿虚伪、改变现实的理想。(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重要词句的表达效果。这句话连用四个“多么”,反复的修辞,表达强烈的赞美。赞美衣服合身,强调衣服的花纹色彩美,刻画出大家夸赞这件衣服时的的丑态,讽刺皇帝的骑士们、大臣们是多么虚伪,极尽阿谀奉承之态。 2.此题考查学生探讨语言表达方式和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结合语境,从叙述方式(直接叙述、转述等)的角度比较句子的不同。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分析可知,叙述方式的不同:A句是写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B句则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心理变化:开始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还有疑惧;后来解脱了心理压力,勇敢地说出真相。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紧扣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联想把文本内容探究要求和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根据文章内容,小孩子是因为“无私”而“无畏”;另一方面,小孩子涉世未深,不懂人情世故,还没有受社会风气的污染,敢于讲真话,还保持着诚实的本真。讽刺成人的虚伪。作者的写作目的:体现了作者在儿童身上寄托了渴望真诚回归的美好愿望,鼓励孩子们能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五猖会》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是因为看到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侧面写出了父亲的严厉。

B.“‘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两处的感叹号写出“我”背书投入、感情丰富的情态。

C.“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升得更高了”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内心的焦急。

D.选文以“五猖会”为线索,描写生动,情感真挚动人,表达了鲁迅对儿童教育的思考。

2.结合语境,揣摩加点词,赏析下列语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3.选文划横线处“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与选文开头的什么场景相呼应?有什么作用?

4.文末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勿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款狎:亲近,亲昵。②熏渍陶染:熏炙、渐渍、陶冶、濡染。③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技艺才能。④颜、闵:指颜回和闵损。他们都是孔子学生中的杰出人物。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非宁静无以______

(2)淫慢则不能______

(3)自然______

(4)勿不如已者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广才。

(2)君子必慎交游焉。

3.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B.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C.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D.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4.甲乙两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甲文诸葛亮诫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乙文颜氏训儿的中心内容是: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泊舟北固山下有感而作此诗,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客路”“行舟”暗含着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颈联妙在“生”和“入”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了新旧变化的规律。

D.全诗写景逼真,抒情真挚,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风正一帆悬”一句中,“正”字写出了冬末春初一帆风顺的航程,此处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及名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B.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行猎漫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25篇独立的小说,组成《猎人笔记》。

C.《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D.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从东海龙王那里要来的“定海神针”,能长能短,取经路上屡建奇功。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项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很想知道他们的生活过得怎样了。(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B.掌握一种语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运用暗喻手法)

C.明天我将登门拜访你,请在家恭候。(表述得体)

D.通过这次有趣的实验,我获益匪浅。(没有语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