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原来你离我那样近》,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你离我那样近 安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

阅读《原来你离我那样近》,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你离我那样近

安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当民工,风餐露宿。每个月领了钱,父亲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那些总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或是打来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一股脑儿展示给她;或者听他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羞涩无比。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同在北京,却好像远在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父母什么时候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应该是借了别人的手机。他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及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下“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她完成了所有工作打算回到座位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跑去围观,发现穿着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地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的民工,一哄而上,试图反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门卫拉着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的女儿,试图混进去看。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钉子给钉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⑧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她的泪水终于哗哗流了下来。

⑨从没有想到,父亲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有删节)

1.结合语境,分析文段③中加点词语“模棱两可”暗示出“她”怎样的心理。

2.第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先找出与第⑨段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再结合文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4.通读文章,谈谈你对“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一句的理解。

 

1.“模棱两可”一般形容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含含糊糊,不愿说明真实的情况。文中表现“她”“羡慕”同伴享受亲情,因父亲在工地打工、碍于面子又“不希望”父亲前来探望,体现了“她”盼望父亲来又害怕父亲来的矛盾心理。 2.该段起承上启下作用,因为它既总结了上文(她以为没有机会见到父亲),又引出下文(她与父亲意外相见一事)。 3.呼应句子: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就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 作用:前文写了她听到父亲叫喊自己的名字,后文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4.“她”因为父亲身份卑微,怕人耻笑而不愿见父亲,目的是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心;父亲之所以相隔咫尺而不去看女儿,主要是不愿意给女儿带来精神上的负担,是源自他对女儿深深的爱。 【解析】 1.考查理解词语揣摩人物心理。解答此题要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根据词语的本义,结合上下语境理解词意,揣摩人物心理。模棱两可: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结合上文“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那些总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或是打来电话的舍友”这句话写出了“她”因父亲在工地打工、碍于面子“不希望”父亲前来探望,但又“羡慕”同学享受亲情的幸福,体现了“她”盼望父亲来又害怕父亲来的矛盾心理。 2.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结合本题,第⑤段在文章中间,是文章的过渡段,从结构上讲,就是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讲,就是要由上面的内容向下过渡,引出下面的内容。“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总结了上文,她以为没有机会见到父亲。“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引出下文,她与父亲意外相见一事。 3.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照应就是上文提到过的,下文也提到了。相互照应的句子一般在一段话的开头一句和结尾一句,或者是开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互照应的句子就是意思相接近,有联系存在的作用:“照应”是对伏笔的呼应。前有伏笔后有交待,上挂下连,针缝线缀。使文章形成首尾一体,融会贯通。第⑦段“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埋下伏笔,父亲为了女儿的面子,不来学校找女儿,更不会让别人知道女儿的父亲是民工,前文写了她听到父亲叫喊自己的名字,后文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答题时找到句子所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和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来作答。“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在文章的末尾,是文章的主旨句。结合全文,父亲和女儿同在北京,却很少相见。女儿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怕被同学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民工,怕被人耻笑,为了自己的可怜的自尊心不愿见父亲;而父亲之所以相隔咫尺不去看女儿,是不愿意给女儿带来精神上的负担,是源自他对女儿深深的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略无处    阙:      (2)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奔:

(3)晓雾将歇    歇:      (4)未复有能其奇者        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两篇文章都是写山水之美文,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查看答案

走进名著。依据下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语段一:有一次,A曾经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有一次他几天不吃饭,只吃些硬豆和水——这又是一种“锻炼”肠胃的方法。我记得有一、二次当A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在那次暴动中他的省里有几个饥饿的农民因到衙门要粮而被砍了头。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A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语段二:小小的窑洞里非常热,他却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偶然只有林彪插口问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A都是一概知道的。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相一致,虽然他完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名人录》中的政治家照片一样。

(1)两个文段都选自《            》。

(2)根据语段,请判断A是谁?选文中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该作品中,你还知道哪位坚定的共产党人?请结合事迹谈谈对他的认识。

 

查看答案

默写。

⑴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⑶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⑷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⑹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                         (曹植《梁甫行》)

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⑻《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如水、空明澄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作者鲁迅。文章描述了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医学教师藤野先生对“我”的关怀和“我”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B.《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C.新闻(消息)文体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倒金字塔结构式”是其最大的结构特点。

D.《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