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参与我们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让我们看风景去!

(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词。

(2)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一)第一环节:绘四季美景。

(二)第二环节:     

(三)第三环节:唱四季歌。

(四)第四环节:     

(3)历代文人墨客向来毫不吝啬对四季的描绘,有苏东坡、杜甫、李白等著名文人的诗词为证。请打开你的知识库,挑几句诗词与大家共享。

春:        (作者:   

夏:        (作者:   

秋:        (作者:   

冬:        (作者:   

(4)也许你在远足过程中看到一些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现象,请对此写一两句宣传标语。

 

(1)示例: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2)第二环节 诵四季诗文;第四环节 四季诗文知识竞赛 (3)示例: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夏: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观割麦》) 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示例:保护大自然,共建和谐家园。 【解析】 (1)本题考查撰写活动主题词的能力。活动的“主题词”就是用来标明这一活动主题内容的词或短语,在内容上在突出活动的主旨意义,形式上要短小精悍,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确定主题与“自然”“季节”有关,可摘录提示语句中的词,但要稍有变化,根据所拟主题写主题词,语言要精炼生动,有感染力。如:走过四季,珍爱自然。 (2)这道题考查的是设计活动形式。校园类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演讲比赛,手抄报,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黑板报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回答活动形式,最好将活动主题加在里边。比如写四季征文;身体力行,保护自然。 (3)本题考查学生积累诗句的能力。即考查了学生知识记忆,又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提示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的情感。比如春:乱花钱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作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王维《山居秋瞑》;冬: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作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除了要注意围绕“自然环境”的主题,还要注意这样几点:①字数要适中;②内容要积极;③用语要通俗;④句式要整齐;⑤修辞要鲜明。比如:如:保护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关爱地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  )

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完成下列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与友____

(2)去后____

(3)撒盐空中可拟____

(4)俄而雪骤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

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一九六一年十月三十日

1.北京城很大,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呢?

2.从文章来看,老五是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4.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写北京秋的气味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①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③曹操《观沧海》中总写大海和山岛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④《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