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说起思乡之情,最...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那个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④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

⑤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

⑥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熥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⑦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⑧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⑨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炊烟也能被沾湿么?

⑩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炊烟的确也能被沾湿。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

⑪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第②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1.早晨的炊烟轻淡 午间的炊烟急速 傍晚的炊烟悠长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今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2)“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件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眼睛怎能不浊湿呢。 3.引用诗句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4.文中“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根据文本中的第⑥段“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熥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可以概括出早晨的炊烟轻淡;根据第⑦段“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可以概括出午间的炊烟急速;根据第⑧段“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可以概括出傍晚的炊烟悠长。 2.(1)考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句子。“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炊烟比作晨钟暮鼓,所谓“晨钟暮鼓”,就是早上敲钟,提示人们该起床洒扫了,晚上敲鼓,提示人们该收工回家休息了。用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缠绕”本义指用带状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这里炊烟与思念缠绕,表达的是炊烟与故乡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看到炊烟,就“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激发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起炊烟。“缠绕一词”将炊烟和抽象的情感连在一起,使表达更加形象,强化了感情色彩。 3.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引用诗句通常有增强文采的作用。本文开头第②段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指陶渊明对田园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诗词的优美描写,让读者体会到乡村炊烟的优美景象,表现出作者对炊烟和故乡的喜爱,增添文学色彩,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引出下文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写了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抒发作者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文中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写出了炊烟与庄户人家的关系,有了炊烟就有了饭食。“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吃好喝好;从第⑩段所写的“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作者把炊烟与故乡联系在起,这是家乡的炊烟;“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表现出由炊烟想念母亲。“炊烟”是思乡、思亲的象征物,想到母亲做的可口饭菜,想到母亲的关怀,所以说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析】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

3.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5.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行路难》李白)

(2)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的哲理句是“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但愿人长久,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艾青(1910-1996),原名____,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____》,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____》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徽因,福建闽侯人,建筑师、诗人。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

B.穆旦,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

C.《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沁园春”是题目。

D.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工作,自称其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乡愁》集中体现了作者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