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道:“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这里的司马温公就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B.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都德的《最后一课》,都表达出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念,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范仲淹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用到“燕然勒功”的典故,意思是把记功的文字刻在石上,表达要建功立业的志向。
D.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也有他称。如“吾”“孤”“君”是自称;“卿”“大兄”“鄙人”等是他称。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浇筑塑胶跑道时使用的溶剂会挥发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气体,人体吸入就有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头晕呕吐等症状。
B.臧克家选取闻一多先生的一些言行片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与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仰。
C.在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杭州积极发扬了综合保护试点市的引领作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D.以APP为主要形态的电子家庭作业或许具备即时上传、实时交互、大数据分析,但归根结底还是市场利益在驱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于山高林密,加上贝加尔湖冷空气和日本海暖湿气流的频频交汇,“中国雪乡”形成了夏无三日晴、冬雪漫林间的小气候。冬天,皑皑白雪在风力的作用下,其形状如蘑菇,如野兔,如奔马……①千姿百态,惟妙惟肖;②又宛如天上的朵朵白云飘落人间,幻化成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令人可歌可泣。这里的雪景就像岑参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③也仿佛是毛泽东笔下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来到这里,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林海雪原的瑰丽与神奇、④体味回归自然的超脱与惬意。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汇 B.惟妙惟肖 C.可歌可泣 D.领略
2.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峡谷怪石嶙峋,但倘若没有水亿万年的锲(qì)而不舍、勇往直前的创造,就不会有这些震撼心灵的奇石作品。
B.元宵演出高潮叠起,人们踏着欢快的锣鼓声在广场上欢腾起舞,或激情澎湃(pài),或轻盈巧妙,热闹非凡。
C.文学之花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bǔ)育,作家只有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孕育出斑斓多姿的作品。
D.虽然他不再锋芒必露,变得更加谦逊(xùn)和内敛,但勇于尝试、勇于挑战、勇敢迎接生活苦难的状态并未改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A“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五猖会》)
B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二十四孝图》)
C“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A段中作者三次提到“静”,“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在百静中”,这样写有什么用?
2.鲁迅先生极为关注儿童的教育,A、B、C三个选段,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儿童教育观?
3.有人说《朝花夕拾》中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另选其他篇目,各写出一处能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题目:这事,真____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3)内容健康、积极;(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