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每个人或 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以“本来我可以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 600 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例文】 本来我可以放弃 大千世界,我是一块顽石,默默无闻地伫立在小道旁。风,嘲笑过我;雨,捶打过我;雪,掩埋过我;就这样,日复一日,我的眼眸始终眺望着远方的地平线,默默不语。 本以为,我的身体会在静悄悄中崩裂离析,带着一生的平凡化为泥土;却没料到,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命运的列车竟猝不及防地拐了个弯儿。 微风携着青草香从我鼻尖拂过,阳光带着清晨独有的凉意轻抚着我,“叽叽喳喳”吵闹的小鸟在我光秃秃的头顶乱跳。 晶莹的露珠小鬼调皮地从花瓣滚落,“滴答滴答”挑逗着熟睡的我。我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睁开眼睛欣赏着美丽如初的自然。 “哒哒哒”,断断续续的脚步声打破了这恬静的氛围。我屏气凝听着,盯着远处移动着的模糊小点。不多时,一位老爷爷就映入了我的眼帘。他的鬓毛如秋日的一抹霜,白的纯粹,两撇眉毛很是浓厚,但却遮不住一双睿智透彻的双眼。此刻,他的目光竟死死地黏在了我身上,一双眼眸亮的吓人。 只见他快步走上前,手轻轻抚着我的纹理,眼睛专注地打量着我全身,不时用硬硬的道具敲打着我,视线灼热的烫人,让我不禁有些不好意思。 “真是块绝佳的雕刻原料啊!”他的声调有些颤抖,但话语却如惊雷在我耳边炸开。还没等我回过神,就感到冰冷的触感在我皮肤划过。疼!巨大的痛感袭卷了我的神志,冰冷的工具残忍地雕刻着我的身躯,并一块一块地剥离。我痛苦地挣扎着,想挣脱奈何身体沉重。这痛感犹如一双大手紧紧地扼住了我的咽喉,难受的我喘不过气来。我想放弃,想借助风力滚动逃脱!但当我决断的前一秒,我犹豫了:难道我想碌碌无为的过完一生吗?难道我真的甘心作为一块平凡的石头吗?实现价值的机会近在眼前,我真的要逃脱吗?一时间,脑海内无数想法在翻涌,脑子在发胀。罢!我干脆眼一闭,静立不动,承受着炼狱般的折磨,为梦想,为自己。 皮肤被切割的疼痛折磨的我发晕。待我清醒过来时,我已摇身一变,化为了一张栩栩如生的少女的脸庞。我被人摆放到了博物馆的玻璃橱柜里,无数游人赞叹的目光游移在我身上。注视着镜子里焕然一新的自己,我的心底涌起了自豪与满足。 本来我可以放弃,但我选择了坚持。 【例文点评】本文以“一块顽石”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经过种种艰苦的磨难最终化为了一张栩栩如生的少女的经历,点明主旨。本来可以放弃的,坚持了就能实现梦想。构思新颖,说服力强。 【解析】 这是半命题作文。因此,补充的内容最为重要。题干中列举了两种情况,“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是没有遗憾的情况;“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这是留有遗憾的情况。但这两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点:描述的都是已经发生的情况。写作时注意细节的刻画,语言的表达。 选材构思:构思的时候,可以围绕主题写自己的经历。例如,本来我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的反省;本来我可以对爸妈更耐心的反思;也可以是,本来可以放弃,但我选择坚持的骄傲;本来我可以轻松,但我选择了挑战的勇气;本来我可以步履匆匆一闪而过,但是我选择了停下来欣赏着慢慢走的从容等等。如果写成议论文,我们可以围绕立意,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思路示例:“本来我可以不留遗憾”,记叙文文体。自己和好朋友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冲突,但当时两人都不愿意退让,说出伤害对方的话或者做过伤害对方的行为。后来自己醒悟,本来可以不留遗憾,但因为错过了道歉的时机,两人的友情却难以修复。 写法点拨:从文本导向看来写成记叙文、记叙散文或议论文比较适合。其实,记叙文比较容易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不期而遇。人群里,我们有与亲人朋友的偶然相遇;书店里,我们有与渴慕已久的书籍相遇;影视作品中,我们有与伟人英雄的相遇;旅游中,我们有与美丽风景的相遇……

请以“最美丽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段落,完成题目。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无用的空格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1)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写起,有什么作用?

(2)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4)《奇妙的克隆》一文中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请以手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美国记者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他在延安时期认为要考察中国共产党人抗日情绪的诚意必须去红军大学,当时红军大学的校长是     

(2)《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下面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飞奔的马)

B.泉水激石,泠泠响(发出)

C.梅花为寒所(约束,阻止)

D.山岚色之妙(设置)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梅花寒所勒/歌吹

B.猿则百叫无/月景尤为清

C.夹岸高山,生寒树/在朝日始出

D.负势竞,互相轩邈/横柯蔽,在昼犹昏

(3)下面对两文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B.乙文中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点,认为西湖之美在春月、在朝烟、在夕岚,而以月夜为最。

C.甲文移步换景,抓住突出特征描写景物,写出了水的清澈与湍急,山的动感与生机。其次,视角多样,有俯视,有平视,有仰视,还有远眺。

D.乙文中无“待”,而题称“待月”,以实写虚,暗示作者优雅的趣味,也造成读者期待的兴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