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部门迅速查处了这家零售商擅自提价。

C.在寒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新航线陆续开辟,使三明沙县机场的便捷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D 【解析】 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A.前后矛盾,去掉“能不能”或在“成功”前加“能否”; B.成分残缺,在“提价”后加上“的违法行为”; C.否定不当,“防止”和“不要”都是否定的意思,应去掉其中一个;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论语·雍也》)

(5)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6)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7)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把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将题目“你是我最_________的人”补充完整,完成作文,不少于 500 字。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先生

①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①,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习惯。“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

②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 然后改变一个姿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 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 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后来我们和于先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啊——”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

③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 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爱用又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④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于先生还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

⑤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我问于先生的近况,他告诉我,在台湾街买了店面,做水暖设备的生意。我替于先生高兴。于先生有了钱,这是好事。

(注释)①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

1.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于先生是怎样的人。

2.品味下列句中两处加点副词,说说其妙处。

爱用又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3.“凝视”这个词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 年 10 月 12 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3.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当涉猎         ③为相        ④阖户箧取书

2.翻译下面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普 少 习 吏 事

4.根据(甲)(乙)两文来看,吕蒙和赵普两个人物的改变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