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影响健康的十大类垃圾食品: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食品,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话梅蜜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这些垃圾食品仅提供一些热量,而不提供丰富的营养。长期食用,影响健康。
(材料三)
经医学专家、营养学家长期研究发现,小米、玉米、荞麦、黑豆,红豆等杂粮比起精制的面粉和稻米,其营养价值更胜一筹。五谷中含有许多保健益寿的营养成分,具有辅助防癌的效能。另一方面,相对于鲜鱼大肉,青菜里含有更为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能提供机体所需的微量营养素,保证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而被民间尊为“蔬菜圣品”的萝卜,则更是人们菜篮里的一剂“良药”。
1.请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
2.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从“饮食与健康”这一角度说说饮食中应该注意什么。
阅读《“老坦克”承载的幸福记忆》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坦克”承载的幸福记忆
申功晶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式自行车风靡城乡,试想,一阵清脆车铃声飘过,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载着心爱的姑娘疾驰而过,那画面简直拉风得不要不要的。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托人弄了张自行车票,从商场扛回一辆二八大杠,漆黑锃亮的永久牌自行车,他们珍爱非常。
②后来我出生,父亲特意在三角架上为我做了一个三面围栏的“宝宝椅”,成了我的“专座”。那个眉目如画、清秀可人的小孩曾引来无数路人关注的目光,心里美滋滋的。
③父亲经常骑车带我去城北郊区看绿皮车轰隆隆开过,我双手抓着车前把,时不时顽皮得用头顶着他的下颔。父亲能一心两用,一边不停地给我细数苏州八大城门的故事,每一条街巷的典故出处,一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避过路上数不清的车辆行人和坑坑洼洼。两个车轮从全门、盘门、相门、娄门、胥门、网门……一座座厚实的城楼下穿梭而过,给我印象颇为深刻的莫过于胥门,那里曾是伍子胥含冤之地,每听至此,我都不由得握紧小拳头,眼眶里噙满了泪花。
④到了夜间,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就在曲折幽暗的弄堂里回响起来,我们一家三口刚从母亲的工厂浴室洗完澡出来,父亲载着我们母女,前座是我,后座是母亲,如肩挑扁担般,一人挑起了他珍爱的我们。直到某一天,父亲骑着骑着,说:“哎呦,你挡着我,看不见前面了!”于是,父亲在自行车后座接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从前座搬到了后座,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⑤自此,父亲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睡眼惺松的我,背上背着一个大书包,开始了十几年的“求学征程”:狂风暴雨下,父亲骑着自行车穿破雨幕疾驰,雨太大,他就推着车,在雨中艰难行走,走着走着,眼前渐渐朦胧一片。烈日炎炎中,父亲驮着我上补习班,汗水湿透了他的底衫。父亲身子骨弱,有高血压,我怕他中暑,拿出随身所带的矿泉水硬逼着他喝,看他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喝下大半瓶,才目送他离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看得我鼻子一阵阵发酸。冰天雪地里,父亲佝偻着背,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吱嘎吱嘎”踩着踏板,眉毛胡子一片白,他却自嘲是“圣诞老人”。可无论天气如何恶劣,父亲都会坚持按时把我送到目的地,从未有过迟到。这样的一幕幕埋在我脑海深处,车座上承载着的正是天底下所有父亲对子女那沉甸甸的希冀。
⑥我去参加高考的三天里,父亲坚持要用他那辆已经不再年轻的自行车送我去考点,我着实拗不过他。一路上,我看到我的同学,他们的父亲或经商或从政,开着私家车,趾高气扬地从我身边擦过,我摸着父亲的背,不觉吟哦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⑦到了考场门口,我故作淡定地笑道,“爸,回去吧,没事的!”快到教室门口,一扭头,却发现父亲推着自行车站在一个角落里正伸长脖子,心神不宁地张望,和那破旧的“老伙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我冲他挥了手,做了一个胜利的V字手势。他紧张地看着我,半张着口,似乎有什么要嘱咐,他的背有点佝偻,灼灼日光侵蚀着他原本就不高大的身躯。
⑧待我大学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我以为我和自行车后面的座位诀别了。但有一天,突然发起高烧,请不了假,只能抱病上班,可单位地处一条冷僻的街巷里,没有直达公交,于是,病恹恹的我再次坐到了车后座。父亲推着我,我看到那若隐若现的白发,手臂上暴露突起的青筋,愈发明显深刻的皱纹。
⑨后来,父亲退休了,即便外出也多用老年卡乘坐公交,他的“老伙计”蜷缩在车库角落里,就像一个糟老头,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车库不大,母亲老嫌它占地方,多次劝父亲处理掉,可父亲却始终笑而不语。我看着锈迹斑斑的车身,仿佛日渐衰老的父亲脸上的皱纹,这位忠诚的“老伙计”,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载着我们全家人风里来雨里去整整三十个春秋。
⑩时代在前进,交通工具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我最为惦念的还是那辆与我几乎同龄的“老坦克”。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考期间,父亲用自行车载“我”,而同学家都是小汽车“我”非常生气。
B.父亲不舍处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是因为自行车承载了全家人三十载的风雨春秋。
C.父亲骑自行车伴我“求学征程”,表现了他对我的关心爱护之情。
D.这篇文章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叙事,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2.根据示例,把与“老坦克”自行车有关事件概括出来。
示例:①带我去兜风;→②带我去洗澡;→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3.文章第④段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转折”字面上指的是什么?还包含另一层什么意思?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父亲载着我们母女,前座是我,后座是母亲,如肩挑扁担般,一人挑起了他珍爱的我们。(修辞角度)
(2)父亲身子骨弱,有高血压,我怕他中暑,拿出随身所带的矿泉水逼着他喝。(赏析加点词)
5.通读全文,说说父亲与“我”对“老坦克”自行车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寥寥无几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着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会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⑤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⑥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⑦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⑧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⑨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节选自《植树的牧羊人》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C.第③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环境的恶劣。
D.第⑧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天气的作用给这个昔日的不毛之地带来了巨大变化。
2.初次见到牧羊人时,为什么在“我”眼里他就像“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孟母姓仉①氏,孟子之母。夫死,挟子以居,三迁为教。孟子之少也,既②学而归,孟母方绩③,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⑤名,问则广知。”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⑥遂成天下之名儒。
(选自《列女传》,有改动)
(注)①仉:姓。读音zhǎng。②既:已经。③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④子:你。⑤立:树立。⑥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孟子惧而问其故(________)
④遂成天下之名儒(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B.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C.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D.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4.关于学习,诸葛亮和孟母分别给了儿子什么教导?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仅有28字,却是杜甫律诗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B.“寻常见”“几度闻”,回忆了诗人与李龟年的交往,寄寓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时期的怀念。
C.从表达方式上看,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全诗运用映衬对比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语言平易,含义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和无限感慨。
2.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19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xūn章”的荣誉称号。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90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 甲 (A.担待 B.担负)的责任。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从过去到现在 乙 (A.矢志不渝 B.从一而终)。从第一期超级稻到第四期,以及每公顷16吨、17吨和18吨攻关目标的实现,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水平始终领先于世界。中国的繁荣昌盛,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动力,也是他梦想的终极目标。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chén,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维系(______) 稻穗(______) xūn(______)章 热chén(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 乙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