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洋相
冯骥才
自打洋人开埠,立了租界,来了洋人,新鲜事就入了天津卫。开头,天一擦黑,人们就到马家口看电灯,那真叫天津人开了眼。洋人在马家口教堂外立根杆子,上面挂个空心的玻璃球,球上边还罩个铁盘子,用来遮雨。围观的人不管大人小孩全仰着脑袋,张着嘴儿,盯着那个神奇的玻璃球,等着瞧洋人的戏法。天一暗下来,那玻璃球忽地亮了,亮得出奇,直把下边每张脸全都照亮,周围一片也照得像大太阳地,人们全都哎哟一声,好像瞧见神仙显灵了。洋人用嘛鬼花活儿叫这个玻璃球一下变亮的?
再一样,就是冬天里去南门外瞧洋人滑冰。南门外全是水塘河道,天一上冻,结上光溜溜的冰,那些大胡子小胡子和没胡子的洋人就打租界里跑来,在鞋底绑上快刀,到冰上滑来滑去,转来转去,得意至极。他们见中国人聚在河堤上看他们,更是得意,原地打起旋儿来,好比陀螺。有时玩不好,一个趔趄摔屁股蹲儿,或者四仰八叉躺在冰上,引来众人齐声大笑。
不久,就有些小子去到租界那边弄洋货,再拿回到老城这边显摆。一天,一个小子搬了个自鸣钟到东北角大胡同的玉生春茶楼上,摆在桌上,上了弦,这就招了一帮人围着看,等着听它打点。到点打钟,钟声悦耳,这玩意把天津人镇住了,茶楼上一天到晚都坐满了人,把玉生春的老板美得嘴都闭不上了,说要管那个抱钟来的小子免费喝茶吃东西。没过十天,玉生春又来个中年人,穿戴得体,端着一个讲究的锦缎包,先撂在桌上,再打开包,露出一个挺花哨的鎏金的洋盒子,谁也不知干嘛用的。只见他也拧了弦,可不打点,盒里边居然叮叮当当奏出音乐,好听得要死。人称这小魔盒为“八音盒子”。这一来,来玉生春喝茶看热闹的人又多一倍,连站着喝茶的也有了。
不多时候,老城东门里大街忽然出现一个怪人,像洋人,又不像洋人,中等个,三十边儿上,穿卡腰洋褂子,里边小洋坎肩,领口有只黑绸子缝的蝴蝶,足蹬高统小洋靴,头顶宽檐儿小洋帽,一副深色茶镜遮着脸,瞧不出是嘛人。看长相,像洋人,可是再看鼻子小了点。洋人鼻子又高又大前边带钩,俗称“鹰钩鼻子”;这人鼻子小,圆圆好赛小蒜头。
这怪人在街头站了一会儿,忽然打腰里掏出一个小纸盒,从里边抽出一根一寸多长的小细木棍,棍儿一头顶着个白头。他举起小木棍,从上向下一划,白头一蹭衣褂,嚓的生出火来,把木棍儿引着,令街上的众人一大惊,不知怪人这小棍儿是嘛奇物。怪人待手里的小木棍儿烧到多半,扔在地上,跟着从小盒再抽一根,再划,再生火,再烧,再扔。就这么一连划了十多根,表演完了,嘛话没说,扬长而去。
从此天津人称怪人这种“一划就着”的玩意儿叫“自来火”。
怪人走后十天,又来到东门里大街上,换了穿戴,领口那蝴蝶换只金色的。他又掏出自来火,划着;可这次没扔,而是打口袋又掏出一个纸盒来,这纸盒比自来火那纸盒大一号,上边花花绿绿印了一些外国字;他从盒里抽出一根,这根不是木棍儿,而是小拇指粗细大小白色的纸棍儿,他插在嘴上,使自来火点着,街两边的人吓得捂耳朵,以为要放炮。谁料他点着后不冒火,只冒烟;他嘬了两口,张嘴吐出的也是烟。人们不知他干嘛,站在近处的却闻出一股烟叶味。去过租界的人知道这是洋人抽的烟。原来洋人不抽烟袋,抽这种纸卷的怪烟,烟不放在腰间,藏在衣兜里。
从此天津人称这种洋烟叫“衣兜烟卷”。
这一阵子老城东门里大街上天天聚着一些人,有的人就是等着看这怪人和怪玩意儿。可是他不常露面,一露面就惹得满城风雨。人要出头出名,就该有人琢磨了。这怪人到底是谁,是真洋人还是冒牌货?不久就有两样说法截然相反。一说,他家在西头,父亲卖盐,花钱不愁,近些年父亲总在南边跑买卖,没人管他,他特迷洋人,整天泡在租界里,举手投足都学洋人。另一说,这怪人是地道洋人,刚到租界才一年,觉得老城新鲜,过来逛逛而已,听说还会说一句半句中国话。进而有人说这怪人是英吉利人,叫巴皮。
那时候,天津卫闹新潮,常有人演讲。讲新风,反旧习,倡文明。演讲的地方在估衣街谦祥益对面的总商会,主办是广智馆。一天,总商会又有演讲会,先上来一位先生站在台前,向台下边听众介绍一位来自租界的贵宾。跟着怪人出现了,还是那身穿戴,脖子上的蝴蝶又换成了白底绿格的了。他上来弯下腰手一撇,行个洋礼,说几句洋话。
下边一个学生说:“他说的是哪国话?不像英文。我可是学英文的。”
这下人们就议论开了。
下边忽有人叫道:“你是叫巴皮吗?”
这怪人好似生怕给别人认错,马上说:“我就是巴皮。”
下边人接着问:“你打哪儿学的中国话,怎么还是天津味的?”
这话问过,众人一寻思,怪人刚刚说的话还真有点天津口音。
怪人一怔,不好答。下边人又问:“你爹是谁?”
怪人又一怔,马上把话跟上说:“米斯特·巴皮。”
没想到下边问话这人放大嗓门说:“小子,睁大眼看看我是谁?我才是你爹!我刚打广东回来。巴皮?巴嘛皮?快把这身洋皮给我扒下来回家!别在这儿出洋相了。”
自打这天,天津人管 的做法叫“出洋相”。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节)
1.请根据文意给文末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使句意完整,不超过10个字。
2.文章运用多种手法讽刺那个自称“巴皮”的怪人,请选择原文中的一处描写分析该处的讽刺效果。
3.主人公“巴皮”直到第四段才出现,文章的前三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4.现如今,我们生活中有不少行为、习惯是受到外国的影响,向外国学来的,比如穿衬衫、西服,吃西餐,起英文名等,这些算是“出洋相”吗?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重在选择
潘裕民
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锺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锺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
④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⑤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他所著的《论衡》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⑥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要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1.根据文意,阐述“读书重在选择”的原因。
2.从文章第⑤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中选择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结合文章中的部分观点谈谈你是如何运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水浒传》或者《西游记》的。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①,未至,大雨,筠水泛滥,灭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②,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③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④。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节)
(注)①苏辙因苏轼“乌台诗案”获罪遭贬。筠州,地名。②漘(chún):水边。③鬻(yù):卖。④自效:贡献出自己的力气。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假部使者府以居(__________)
(2)其二人者适皆罢去(__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暮 归 筋 力 疲 废 辄 昏 然 就 睡
3.翻译句子。
(1)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
4.结合文意说说苏辙为什么每天只能对着东轩“顾之”“哑然自笑”呢?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柳桥晚眺①
(南宋)陆游
小浦闻鱼跃,
横林②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
故傍碧山飞。
注:①此诗为作者晚年乡居时所作。②横林:茂密横生的树林。
1.诗人笔下的柳桥晚景有哪些特点?
2.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初三(3)班的同学们阅读名著兴趣高涨,课后经常互相交流,请你参与。
(1)小明喜欢读诗,听:“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这段诗歌出自________的诗《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2)小亮喜欢讲故事,他最擅长讲鲁智深的故事,不过他藏起了鲁智深最经典的两个故事不讲给大家听,你知道是哪两个吗?请你根据《水浒传》的内容补全下面思维导图中与鲁智深相关的A和F两处关键情节。
(3)小琪喜欢细细品读精彩语段,这一天她摘抄了一段文字,欢迎你也来看一看。
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 A 势猛一扑,那A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A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 A 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①选文下划线处A应填写的人名是________。
②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小说中A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 __________。
③《水浒传》中还写了另一人的打虎情节,请简要概述那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书上的小说引起了同学们阅读和创作小说的热情,于是初三(2)班开展了“走进小说天地”的活动,请你参加。
(话题讨论)第二小组同学关注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他们结合以下三个片断,围绕“在小说中如何描写景物”展开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补充两点意见。
片断一: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片断二: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的叔叔于勒》)
片断三: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孤独之旅》)
小张:我认为要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小王:我认为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绘景物。
你的补充:(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想象)活动中,同学们还即兴进行了文学创作。下面是一篇未完成的微型小说,请你发挥想象简要地补写后面的情节。
墙根下
高中住校时,他沉迷网络,经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某天半夜,他照例翻墙出校,刚翻到墙顶,他立即拔足狂奔回寝室,面色凝重,问之不答。从此专心读书,再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
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