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叙述,先画出错误之处,然后在横线上改正。 ⑴ 《阿长...

下面是《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叙述,先画出错误之处,然后在横线上改正。

⑴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是个纯朴、善良、热情且给幼年鲁迅以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作者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作者也真实描述了长妈妈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说“我实在很佩服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是个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的人,但是治学严谨,对留学日本的作者虽有一点民族偏见,照样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实在很佩服她”改为“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2)“虽有一点民族偏见”改为“没有民族偏见”。 【解析】 考查对文学名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把握。文学名著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思想情感及风格、流派等。解答时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进行辨析。 (1)《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真实描述了长妈妈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因此该处“我实在很佩服她”应该改为“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2)《藤野先生》作者描写了藤野严九郎为作者添改讲义、修改解剖图等事件,证明了他对留学日本的作者没有偏见;因此该处“虽有一点民族偏见”应该改为“没有民族偏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⑴ 一点点黄______的光

⑵ 与轻风流水应______

⑶ 热烈而又粗 ɡuǎnɡ____ 

⑷ 近处菜______里的油菜

⑸ 由chénɡ______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查看答案

请以“慢慢地,我懂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③可以大胆选择你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绮绣

(3)白玉之环

(4)家贫难

(5)然后借者之用心专

2.翻译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甲)(乙)两文都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做具体分析。

4.(甲)(乙)两文中人物的学习经历有何共同点?

 

查看答案

    知足需忍痒

程学武

明代的刘元卿曾撰写《王婆酿酒》的寓言,读来颇为有趣。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发财了。以后道士又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目眩神迷于五色之惑不能自拔,成为贪欲的奴隶。古人总结教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仆者!”一个人,尤其是执掌权力的人,一旦对自己的地位、待遇仍不知足,欲壑难填,迟早会出事。那么,如何识高低、知满足?这道问题确实考验着每个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现实生活中,知足之乐是以忍痒换来的。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和杀伤力极大,见之“心痒”可以理解,关键是对非分之利要忍痛煞痒。有位县官死后留下一只小木箱,后人打开一看,是满箱血迹斑斑的草纸,以及一封信件。原来这位县官生前面对贿银,内心也曾一次次发痒。为戒贪拒贿、煞住心痒,他以锥刺股,以纸拭血,久而久之,集满木箱。信末,他以苏轼名言告诫儿孙:“忍痛易,忍痒难!”。

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世界,极少数位高权重的“聪明人”,书读得比别人多,见识比别人高,可关键时刻,忘记了祖宗的良言,忘记了前车之鉴,见利便如蚁挠心,奇痒难支。一些几十年一尘不染的干部,最终经不住诱惑,由“心痒”到“手痒”。结果“伸手必被捉”,成了阶下囚。

其实,“知难不难”。古人云:“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忍住痒,守好清正廉洁的总开关,关键是要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各种“诱惑的痒”少了,才能心明眼亮,识别出什么是鲜花、毒草,什么是阳光大道,什么是陷阱;才能在人生的任何关口,都经得起诱惑,躲得过围猎,守得住底线。

(选自《意林》2019第一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以寓言故事开头,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第五段划线句子中,“毒草”“陷阱”指的是什么?说说该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雅舍

梁实秋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②这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    ),有瓦而(    ),雨来则(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③“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

④“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⑤“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⑥“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⑦“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选自《雅舍小品》)

1.在文中第二段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空隙不少  洞若凉亭  渗如滴漏 B.洞若凉亭  空隙不少  渗如滴漏

C.洞若凉亭  渗如滴漏  空隙不少 D.空隙不少  渗如滴漏  洞若凉亭

2.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从修辞角度)

(2)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这句话描写的“清光”让我们想起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4.文中说“雅舍还是自有他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作者认为“雅舍”有哪些“个性”让人觉得可爱?

5.请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一句的理解。

连接材料: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着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

他在雅舍蛰居七年(1939年到1946年),期间翻译,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期间写的,《雅舍小品》躁于世,久传不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