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①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②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方向。
③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的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更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
⑤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指出,道德对维持社会和谐秩序和体现个人修为、人格魅力具有重要作用。
B.《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行。
C.一个人做一两件善事还不值得称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才可说是有道德的。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层层递进,进行论证,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请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③段举三个例子来证明观点,是从哪三个角度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皱纹里绽出的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我的心却像刀割一样。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那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成的。望着照片上的母亲,我的视线模糊了。
⑤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看到母亲笑的像菊花似的,我默默地别过了头......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是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想到这,总让我揪心伤痛。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父母最大的愿望是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他们日夜操劳终于让我们兄弟姐妹六个都上了大学。
C.母亲的皱纹里包含着养育子女的艰辛和甘愿牺牲自己的情怀。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
2.第②段写“我”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和哀伤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3.第⑨段“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从全文看,导致我伤痛的有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地,渠沟交错。(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赏析加点字)
5.文章以“皱纹里绽出的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①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②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 ③,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④,中贮⑤苦茗,具淡巴菰 ⑥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⑦。故笔法超绝。
(注)①蒲留仙:蒲松龄,清代作家。②抗于:学习某人欲与之匹敌。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③落拓无偶:因不随从世俗之见,显得孤傲。无偶:没有朋友。④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⑤贮:储藏、装着。⑥淡巴菰[gū]:烟草的旧音译名。⑦蒇(chǎn):完成。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归)(1)归而粉饰之
(2)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临)(3)每临晨携一大磁罂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
B.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
C.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
D.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2)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4.请根据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蒲松龄《聊斋志异》做到“笔法超绝”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月是故乡明”一句诗人通过客观描写实景,写出白露节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
C.第三句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概括了安史之乱人民饱受忧患丧乱之苦。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初冬的暖阳照在清澈的水面上,衬着两岸的绿树红花,散发出①qìn(A.泌 B.沁)人心脾的香气。延平湖 ②畔(A. pàn B. bàn), 。
2019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总决赛(福建·南平)暨“茶娃杯”延平湖海峡两岸龙舟邀请赛,11月24日上午在美丽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延平区延平湖畔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
本次活动参赛队伍多,级别层次高, 甲 (A. 盛况空前 B.门庭若市),特别是首次邀请台湾金门的两支实力雄厚的龙舟队来延参赛,进一步增进了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加深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同时, 乙 (A. 发扬 B. 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群众体育健康发展,激励中华儿女传承“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
A.鼓声雷动、飞舟竞渡、旌旗飘扬、挠桨飞舞。
B.飞舟竞渡、旌旗飘扬、鼓声雷动、挠桨飞舞。
C.旌旗飘扬、鼓声雷动、飞舟竞渡、挠桨飞舞。
D.旌旗飘扬、鼓声雷动、挠桨飞舞、飞舟竞渡。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让人们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
C.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D.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