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在横线上默写正确的古诗。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

在横线上默写正确的古诗。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⑤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⑦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⑨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夜发清溪向三峡。 落花时节又逢君。 遥怜故园菊。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三军可夺帅也。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何当共剪西窗烛。 山入潼关不解平。 夜阑卧听风吹雨。 【解析】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清溪、逢君、故园、望乡、碧霄、何当、潼关、夜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欣赏右面的书法作品,并将其用楷书正确、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海的深处也许隐藏着美丽的珊瑚,目光的深处也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记忆的深处也许沉淀着生活的真谛,文字的深处也许寄寓着丰厚的意蕴......

请以“         深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 600 字。(3)书写规范,不得抄袭;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填空题。

甲  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他嫉恶如仇、忠勇仗义,三拳打死欺侮金翠莲父女的镇关西。

乙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他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

丙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请根据以上内容,分别在甲、乙、丙处填上人名。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吴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晁盖听了大喜,颠着脚,道:好妙计!………好计策!”

文段中吴用出的“好计策”是指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调查数据”

(材料二)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材料三)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推出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方案。但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实现。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实际上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民众应尽的责任。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奖惩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居民和政府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显示,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不一致。

B.大多数民众知道垃圾分类概念,但清楚垃圾分类具体方法的民众不到一半。

C.民众对垃圾分类基本不了解和从未尝试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D.居民一直坚持分类投放垃圾的只占38.2%,说明民众积极性不高。

2.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3.《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由蓝图变为现实,居民和政府需各尽哪些责任?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①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②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方向。

③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的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更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

⑤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指出,道德对维持社会和谐秩序和体现个人修为、人格魅力具有重要作用。

B.《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行。

C.一个人做一两件善事还不值得称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才可说是有道德的。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层层递进,进行论证,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请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③段举三个例子来证明观点,是从哪三个角度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