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文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

古文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乙)疑邻窃斧

人有亡鈇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③,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④于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 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⑤也。

——《吕氏春秋·去尤》

注:①鈇:通斧。 ②意:通“臆”,怀疑。③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④抇():掘。⑤尤:通“囿”(yóu),局限、蒙蔽。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之于宋君(使知道)             国人之(讲述)

B.人有鈇者(丢失)               言语,窃鈇也(语言文字)

C.家无井而出溉(从井里取水)     其家穿井(等到)

D.而不窃鈇也(行为)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鈇(不久)

2.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舍短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国人道

A.有闻而传 B.求闻若此 C.得一人使 D.意其邻

3.翻译

(1)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邻之子非变也, 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4.甲文和乙文两个寓言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选取其中的一个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为人处世的感悟。

 

1.B 2.A 3.(1)丁氏答到:“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2)他邻居的儿子没有变,而是自己的心态变了。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4.甲文告诉我们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不要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要开动脑筋,仔细辨别。乙文告诉我们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我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感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要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听别人说很难相处,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后,发现这个同学很热情,很善良,不难相处。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言语,指说出来的话,不是语言文字,故B错误。 2.此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之”的用法可以分为四类: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勇于表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例句:“国人道之”的“之”,代词,这件事。 A.代词,这件事; B.状语后置的标志; C.助词,的; D.助词,的; 故选A。 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2)非:没有;有所尤:即被偏见所蒙蔽。 4.考查理解文言文主旨及感悟能力。 第一问:解答此题,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文言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主旨。甲文,叙事了丁氏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但几经传言后却变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这个故事说明,对待传言,要持审慎态度,更不要以讹传讹,要经过辨别考察,才能确定其是非真相。乙文,讲述了从前有个人自己的斧头丢了,怀疑是被邻居的儿子偷走了,于是观察邻居儿子,一言一行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后来,那人在山谷里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看邻家儿子,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了。究其原因是在于自己的心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第二问:作答时要结合文言文的主旨,从不轻传闻或遇事不能主观臆断等角度,举出具体生活实例来谈感悟。此题开放,答案不唯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①,身老沧州②!

(注)①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②沧州: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1.《诉衷情》的前两句作者追忆了一件什么事情?“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梦”的具体内涵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仿照示例对“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中的“空”字进行赏析。

示例:“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尚”字是尚且、还的意思;诗人卧病在床、孤苦寂寞,心里却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尚”字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西游记》

二人赶到他洞门前,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进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

(1)以上这段文字中的妖精名叫____________,他口中喷出的火焰叫“____________”,在这场争斗中, 他经过观世音菩萨的教化,收作“____________”。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一回,启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

B.“西天取经”功德圆满后,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C.“那老高欢欢喜喜的,把女儿带将前去。行者却弄神通,摇身一变,变得就如那女子一般,独自个坐在房里等那妖精。”此时孙行者正要等着擒拿的妖精名字叫“黄袍怪”。

D.孙悟空《西游记》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最能反映孙悟空反抗精神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往日诗人“悲秋”的常态,提出了自己不同见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1)从古人读书看读书

古代匡衡,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亮,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 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这就是“凿壁偷光”“凿壁借光”的成语故事的由来。请写出另外两个与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相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倡导今人读书,请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所谓“三味”,是指读古代典籍带给人的感受,“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美味佳肴),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鱼肉酱)”,你读过的书,带给你怎样的味道呢? 请以一类书或一本书为例,写下你的读书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材料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一只燕子想得到一些羊毛,用来铺自己的床铺。他看到一只山羊后,飞到山羊身上,扯掉它一些毛。山羊被抓痛了,生气地跳来跳去。燕子见山羊反应如此强烈,不解地问。“你为什么偏偏对我这样吝啬?你允许牧羊人剪掉你所有的毛,而我只要这么一点点,你却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