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 张掬充 ①1977年初夏,我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大荒鹤立河农...

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

张掬充

①1977年初夏,我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大荒鹤立河农场,去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报到。记得猛烈的春风摇撼着路边高大的白杨树,眼前一片扬花飞舞,简陋的站台上,覆盖了一层薄雪似的杨花,车轮起动时,斑斑驳驳的白色仍然依依惜别地缠绕着,着上去有些伤感。

②当时知识青年大返城还没有开始。我这个南方知青,去哈尔滨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来渴望求学的梦想,期待接受正规教育,读别人的好书,好写自己的书。

③临近毕业,校方找我谈话说,省里希望能多培养一些青年作者,你这几年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如果把你分配去搞专业创作,你还想回南方吗?

④我似乎是毫不犹型地回答,我愿意搞专业创作。我,不回杭州了。

⑤我知道这命话不吏随便可以说的,它意味着一种最终的选择,一种志向的确定,甚至是一种“牺牲”——我将放弃己怀念巳久的温暖舒适的南方生活,为了从事我一直渴求的文学创作,从此留在这举目无亲陌生城市哈尔滨。

⑥我的返城,就这样连自己都意想不到地,“返回了”,实际是留在了哈尔滨。但后来的许多年里,我仍然没有后悔当年留在东北的抉择。我觉得为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付出代价很公平,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⑦然而离开农场的集体生活,“返城”在没有家的哈尔滨,过单身生活,就有许许多多的麻烦和困难。首先是住房——省文联刚刚恢复建制,根本没有房子给我这样新来的年轻人住。我从艺术学校毕业分到省作家协会工作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借住在艺校的教师宿舍,与三位女教师挤在一个房间里。我只能在屋角加一张床,放一张吃饭、洗脸、写字多用的桌子,算是我的一方天地。就连艺校教师宿舍我的单人床和那张多功能的桌子,也是与校方多次交涉后借来的。

⑧我就是这样开始了我所谓的“专业作家”的生活。

⑨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被京剧科、评剧科、器乐科的校友们喊漫练琴的种种“噪音”吵醒,起床在学校食堂吃过稀饭、咸菜的简单早饭,等几位同屋的老师陆续上了班,我才可在自己的小桌上看书写作。但往往是好景不长,刚有了一点思路,情绪就被打断了,不是某某回来取什么东西,就是某某来找某某。到了下午和晚上,宿舍里吹拉弹唱,终日不待安宁。如此一天下来,什么都写不出来。

⑩万股苦恼之中,一次去师范学院看望一个老友,她说,你干吗不到我们学院的阅览室去写呢?那儿又安静又宽敞,从上午一直到晚上8点,可以整整写一天呢。反正你也和我们“七七”届的学生一个年龄,我把校徽借给你戴,你就当自己是这个学院的学生。有人问,千万别发慌……

⑪喜出望外地接受了她这个“雪中送炭”的宝贵的主意,顿时觉得前途很是光明。第二天一早,悄悄别上了那枚借来的校徽,背一只黄布书包,从艺术学校步行十五分钟到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心虚胆战,低眉敛胸地混入进校的人群,在入校的高峰时间溜进图书馆的阅览室,动作迅速地占上一个座位,心突突狂明跳,不敢左右环顾,一头扎在宽大的桌子上,埋头苦“写”起来。那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真的想要当冒牌大学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似的。

⑫到了中午和晚餐时间,把白带的椅子垫留在座位上“占座儿”,溜出来到附近一家极其简陋的小饭馆里,吃一碗淡而无味的打卤面。隔三差五的,买一盘三毛钱的豆腐慰劳自己,算是奢侈的了。吃完了饭,有时阅览室还没开门,只好在图书馆外面的小路上,绕着困儿走。从秋到冬,眼看着校园里的杨树叶子一层层黄了,又一片片氯落下来,在土路上打转,像是我脑子里日日盘旋的小说。冬天的校园一片银白,那条小路上铺满新雪,倘若无人是过,一脚踏上去,松软的雪地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是充满了生气和生命的呐喊,或是如一支轻捷和快乐的歌。我无数次在严宗的雷地上,使幼跺着双脚试图使自己暖和些,许多的“灵感”的电光石火,就是在那种时刻,涌泉似地喷发出来、闪现出来的。

⑬那段日子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天。如此有效安静的写作几乎每天都让我兴奋不已,使我忘掉一切。在以后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再也没有那样不受干扰地专心写作过——这使我对于图书馆抱有永远的好感和感激之情。

不过每天晚上图书馆打过最后一遍铃,我终是不得不随着“下课”的同学退出阅览室。然后顶着寒风独自一人走过黑暗的大街,匆匆走回艺术学校宿舍去。同屋教京剧的小徐老师对我挺,每天晚上9点以后,她把办公室的钥匙留给我,让我到她那儿去写两三个小时。我—直写到半夜,才蹑手蹑脚地悄悄回寝室休息。

⑮哈尔滨多雪的冬季,雪花飘飞,落地成墙,筑成厚实的雪城冰房。

⑯那个冬天,稿纸如雪花片片垒叠,白色的稿纸上落满黑色的钢笔字。

⑰就有了《夏》,有了《白罂粟》,有了《波淡的晨雾》,还有其他的文字。

⑱春天快到来的时候,我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我去北京参加文学讲习所第五期的学习。1980年4月,我到达北京的时候,大街两侧的国槐刚刚发出翠绿的嫩叶。却不知何处飘来星星点点洁白的柳絮,如烟如云,在空中盘旋飘飞……

⑲想起了离开农场那一日车站漫天飞舞的杨花,想起哈尔滨一冬晶莹的白雪。“杨花柳絮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农场到城市,我在一个美萌而艰辛的梦里挣扎拼搏的同时,也享受着杨花和柳絮给我带来春天的愉悦。

(摘编自《张抗抗文学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

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_____(2)毫不犹_____(3)_____(4)手蹑脚_____

2.文中哪些事对作者的写作生涯产生了积极影响?请写出其中两件。

3.请准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句子。

我觉得为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付出代价很公平,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5.第⑬段中提及的“那段日子”具体指哪段日子?作者对这段日子怀有怎样的情感?

6.写出你对第⑭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不过每天晚上图书馆打过最后一遍铃,我终是不得不随着“下课”的同学退出阅览室。

 

1. hàn yù jué niè 2.示例: (1)毕业前答应留在哈尔滨搞专业创作。 (2)冒充师范学院,在图书馆阅览室内安静环境专心写作。 (3)图书馆外秋冬美景激发我创作灵感。 (4)小学老师把办公室给我用,可以一直写到半夜。 3.我觉得为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付出代价很公平,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4.第八段是一句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总结上文,交代“我”成为“专业作家”前的学习经历。引出下文,详写“专业作家”创作的艰辛经历。 5.那段日子具体指的是:从秋天到冬天,我冒充师范大学生,利用师范学院图书馆阅览室安静的环境进行创作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对我创作灵感的激发的那段时间。作者对这段日子怀有感激和怀念之情。 6.作者用了“不得不”双重否定句来加强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图书馆安静的环境的渴望,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创作的投入和执着。 【解析】 1.本题考查为汉字注音。读准字音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要注意声调标注的准确。“摇撼”,yáo hàn,摇动;震撼,震动。“毫不犹豫”, háo bù yóu yù,当机立断,一点也不迟疑。“抉择”,jué zé,挑选;选择。“蹑手蹑脚”,niè shǒu niè jiǎo,放轻手脚走路,行动小心翼翼,不敢声张的样子。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①②写“我”到哈尔滨读书;③—⑥写“我”毕业前答应留在哈尔滨搞专业创作;⑦—⑨写“我”因为环境嘈杂无法安心创作;⑩⑪写“我”受师范学院的老友帮助,到学院阅览室进行写作;⑫⑬写图书馆外秋冬美景激发“我”的创作灵感;⑭写晚上9点以后,“我”到小徐老师的办公室写作;⑮—⑱写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概括之后可知,只有⑦—⑨、⑮—⑱这两处不是对我写作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其他都是,任选其中两处即可。 3.本题考查规范书写能力。要求抄写的文字准确、工整,字的结构要美观。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句子或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是:承上启下、前后照应、总结全文、为下文埋下伏笔、照应上文某段或标题等。本文第8段只有一句话,其中“就这样”具有指代性,这里指上文①—⑦自己学习经历和如何留在哈尔滨走专业创作道路的介绍;而加引号的“专业作家”四个字,则具有别有意味暗示的作用,具体在下一段第⑨段进行介绍,突出环境的嘈杂。结合第八段语句,联系上下文,判断出其“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具体写出其承接上文“我只能在屋角加一张床,放一张吃饭、洗脸、写字多用的桌子,算是我的一方天地”的经历,引出下文“我”在艰苦的环境里克服困难、努力写作的经历。 5.本题考查指示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及对文章的理解。考查指代类内容的习题,一般先要回到文章相关具体位置,然后在句子或词语前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寻找。第一问:“一个冬天”和“如此有效安静的写作”这两个关键词和“从秋到冬,眼看着校园里的杨树叶子一层层黄了”“许多的灵感的电光石火,就是在那种时刻,涌泉似地喷发出来”相照应,可总结“那日子”指代的是“从秋天到冬天,我冒充师范大学生,利用师范学院图书馆阅览室安静的环境进行创作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对我创作灵感的激发的那段时间”。第二问:回归文本文段,仔细读第13段,“如此有效安静的写作几乎每天都让我兴奋不已”“使我对于图书馆抱有永远的好感和感激之情”的语句表现了“我”对“那段日子”的好感、感激怀念之情。 6.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首先,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终是”“不得不”,然后分析这两个词语,“终是”体现一种不愿意接受的心理,“不得不”更是双重否定表现一种勉强,二者共同表现了作者对阅览室这样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的渴望,这种渴望的根本原因则是对创作事业的执着追求,表现了“我”写作的勤奋,语气强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郴州市某校“亲近文学,走进经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茶。你所在的九(一)班为分享读书心得,准备组织开展“《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会”

(1)班委会向同学们征集宣传语,才思敏捷的你写下了这样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要求汇报形式灵活多样,聪慧的你参照“示例”设计了这样三种。

示例:“读”三国,朗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持人在认真准备开场白,热心肠的你替他拟写了这样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空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写到,即使前途渺茫,也要不失“____________”的乐观与自信;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到,即使饱受摧残,也要不失“___________”的芬芳与坚贞。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B.我不知道成语“世外桃源”出自哪部著作?

C.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D.我每次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都会被阿长那淳朴的爱所感动。

 

查看答案

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宇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喜鹊的气度不凡,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欣赏之情。)

B. 淄博山水如画。如果说博山、淄川、沂源的风景如同一气呵成的写意山水画,那么桓台马踏湖就是工笔细作的江南画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淄博的山水之美,同时又区分了“博山、淄川、沂源”与“桓台马踏湖”风景的不同风格。)

C. 在浪漫中呼吸的巴黎、在历史中行走的罗马、在花园里游憩的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他山之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可供借鉴的多个角度。)

D. 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用读书积累来让青春过得有意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

②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③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④这样,窗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③⑤④⑥②    C. ②③①⑤⑥④    D. ②①③④⑥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