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扛椽树 刘成章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

    扛椽树

刘成章

柳,陕北的柳,迎着漠风的柳,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

②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③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④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⑤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

⑥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荚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节选自《当代艺术散文集萃》)

1.以下是四位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扛椽树”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它比“塞上柳”“蓬头柳”更高端大气、精美绝伦。

B.本文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这和作者浓烈的感情相应和,增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染力。

C.本文对陕北柳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绘,这才突出它坚强挺拔的特征,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与《白杨礼赞》有异曲同工之妙:白杨树和陕北柳都平凡,都代表着陕北军民的精神。

2.下面这段话在文中哪一段的前面比较恰当?请简要陈述理由。

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

3.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写陕北柳是“悲壮的奉献”?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4.第②段与(链接材料)分别写了柳树和白杨树,请比较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B 2.放在第④段前面。因为第③段末提到“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照应前文;而第④段写“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即“椽”的功用,继而引申到奉献精神。这是启下,引句总领全段,成为中心句。因此,从承上启下角度看,放在第④段前面最合适。 3.说它的奉献是悲壮,因为它像断肢折臂的战士,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作者借此想要歌颂一种精神: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奉献。 4.第②段是先采用逐个排他的方法,逐一排除非这柳的因素,并与人相比,表现它没有妩媚之气、柔弱之气、江南之气、皇家之粉气、文人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后粗描其整体特征,表达作者对柳树的敬佩、赞美之情。《白》是对白杨的“干、枝、叶、皮”进行细致的描绘,目的展现白杨倔强、不折不挠的品质。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A项有误,从原文“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这句话可知,作者喜欢“扛椽树”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它摒弃了柔弱,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故答案选A。 2.此题考查句子的位置。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指出了柳的功能性,是在“其笔如椽”引出来的,同时与第④段的内容相契合,表现了柳的奉献精神,放在第④段开头最合适。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扛椽树坚韧不拔、傲骨铮铮,无私奉献,即使牺牲了自己,也毫不畏惧,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像扛椽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陕北英雄乃至中华名族精魂的热情讴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

(任务一)

1.阅读第五篇《长征》节选,结合阅读积累,请举例谈谈红军长征“近乎奇迹”的理由。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一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选自第五篇《长征》)

(任务二)

2.班级开展“红军英雄形象大讨论”活动,小宇和小丽展开了辩论,你赞同谁的观点呢?请结合纪实作品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任务三)

3.白修德曾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值此《红星照耀中国》再版之际,请你为这本书写一则推荐语,要求运用比喻或引用的修辞手法。(选择角度:作品价值、红色精神、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昆明的雨》中有“城墙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下列关于“孟夏”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B.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六月。

C.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七月。 D.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八月。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王绩《野望》)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引用燕昭王的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是深重的。曹植在《梁甫行》中借狐狸和兔子的行为从侧面描写人们对三国乱世的恐惧与凄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在《春望》中用花和鸟反衬自己身处沦陷区忧国思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了了解上林湖越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情况,同学们采访了该馆的负责人。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上林湖___①___落于慈溪鸣鹤镇西栲栳山麓,距慈溪市区约10公里。湖畔群山环抱,素湍绿湖,密布着上百座古窑遗址。慈溪对上林湖越窑遺址的保护由来已久。1988年,上林湖越窑遺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两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负责人说,上林湖越窑的申遗之路从2003年便已起步。申遗不是目的,只是一种___②___。目前伴随着申遗工作,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区也被划定了遗产区和缓冲区两块区域。遗产区就是保护的红线范围,有8.3平方公里,而缓冲区7.12平方公里,未来成为遗址保护良好、文化内涵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这一次的联合申遗,和去年,上林湖的考古规划能够批复一样,机会珍贵。说明上林湖越窑在中国古窑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以秘色瓷为代表的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甲)________是陶瓷艺术自身的功能价值,(乙)________是一个整体的价值系统,其中包括:审美价值、工艺价值、文化见证价值等,是中国古代诸多文化生活方式的载体,为今天研究古代的官窑制度、宗教礼仪、饮食文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信息。

(1)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汉字和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①坐    ②投资的手段            B.①坐    ②保护的手段

C.①座    ②投资的手段            D.①座    ②保护的手段

(2)在(甲)(乙)两处依次分别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不仅……更……        B.不……而……        C.也……也……        D.不……就……

 

查看答案

学校在慈溪市越窑青瓷博物馆举行“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介绍越窑青瓷的历史。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下列小题。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2017年,慈溪在原有越窑遺址的基础上,建成上林湖越窑博物馆。来此参观的游客络yì______不绝。

该馆用地面积125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66平方米,整体造型参考龙窑窑体,青瓦红墙,飞檐角,非常独特。博物馆有制瓷技术的引领者”“秘色瓷的创烧和宫廷用瓷”“上林湖越窑与海上丝绸之路三个主展厅,系统展示上林湖越窑的烧造历史、窑业面貌、制瓷技术、贸易交流等内容。

越窑青瓷有母亲瓷之称,从东汉到南宋,历经千年窑火,在唐代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南青北白中南方瓷业楚。在唐代,上林湖是全国瓷业中心,唐代越窑以优美的造型、温润如玉的质感、美如湖山的釉色而备受青睐,晚唐五代时期,越窑步入全盛,这个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烧制出秘色瓷,品种繁多,让人眼花liáo______乱,作为皇族宫廷用瓷与至尊礼器,可谓是巧妙绝lún______的艺术珍品。

(1)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翘(qiáo)翘(qiáo        B.翘(qiáo)翘(qiào

C.翘(qiào)翘(qiào        D.翘(qiào)翘(qiáo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