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一份健康饮食究竟值多少钱?《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一项新研究给出了“等式”:如果美国人全民普及健康饮食,平均每名成人可节约心脏代谢性疾病(心梗、心绞痛、中风)的医疗费用300美元,全国范围内每年可节约5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心脏代谢性疾病可导致每人平均支出增加300美元、全国支出超过5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所有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支出的18%。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科学与政策学院弗里德曼学院心血管部医学博士Thomas A. Gaziano介绍,不健康饮食是造成国民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占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等心脏代谢性疾病死亡人数的45%。因此,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也值得探讨。
材料二:研究人员使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10种饮食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水果、蔬菜、坚果、全谷类、未加工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钠,建立了一个美国35—85岁人口样本。接着,研究人员通过受访者的饮食模式分析他们的心脏代谢疾病风险。分析结果表明三种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该类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加工肉类食用过多,坚果消费量低,以及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鱼类消费量低。除了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风险外,癌症等其他疾病也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
材料三:
食物类型 | 作用 |
果蔬 | 可降低心血管病、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发病率 |
粗粮(燕麦、玉米藜麦、青稞等) | 可减少结直肠癌、2型糖尿病、心血管发病风险 |
精谷物(大米等) | 将增加结直肠癌、2型糖尿病、心血管发病风险 |
高油、高糖食物 | 将增加心脏病、糖尿病患病几率,引发肥胖 |
高盐食物 | 将增加高血压发病几率 |
材料四:现在有一个新的理由可以说服你吃蔬菜。人体肠道内上千亿的微生物以蔬菜中的纤维素作为营养来源,并给我们提供能量。如果纤维素的摄入量下降,大量细菌将不能存活。如今,一项研究通过对几代小鼠连续饲喂低纤维的饲料,发现它们肠道内的微生物多样性随着代际的流传越来越少。将小鼠在无菌环境中培养,之后给他们喂人类的粪便,使之肠道内定殖人类的肠道微生物。当饲喂低纤维素饲料时,动物们肠道内的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明显。之后,这部分小鼠进行交配,繁殖后代小鼠。结果显示,它们的后代小鼠肠道内竟然没有微生物!作者解释说这是因为亲本肠道内的微生物数量已经低到一定程度,因而无法通过分娩,哺乳等方式传给子代。
1.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假如全部美国人民都能健康饮食,那么每名美国成人可节约心脏代谢性疾病如心梗、心绞痛、中风等的医疗费用300美元,全国范围内每年可节约500亿美元。
B.三种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美国人医疗成本支出的主要原因,包括加工肉类食用过多,坚果消费量高,以及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鱼类消费量低。
C.经数据分析表明,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心脏代谢性疾病而导致的医疗支出,相当于美国所有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支出的18%。
D.研究人员在无菌环境中培养小鼠得出结论:肠道内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分娩,哺乳等方式传给下一代。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设问的方式开头,能引发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又以《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研究结论作答,能增强文章的权威信和准确性。
B.材料一中划线句“不健康饮食是造成国民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中“主要”二字去掉不会改变原意。
C.材料四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强调了肠道内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D.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主要内容分别为:美国人不健康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美国不健康饮食调查人群;食物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3.请根据文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给小文爷爷提出正确的饮食建议,帮助他老人家延年益寿,实现心愿。
(链接材料)又是一年除夕夜,小文一家人欢欢喜喜吃着团年饭。小文给爷爷夹了令人垂涎的红烧猪蹄、油炸狮子头、腊肉、清蒸鱼、大白菜等;为他盛了大米饭和杂粮粥各一碗;接着,端起一杯阿萨姆奶茶递给爷爷,祝他健康长寿。70岁的爷爷开心地说:“我还要健健康康活20年,要看着小文考大学、读博士、结婚、生孩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三吾博学善属文。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敕修《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皆总其事,赐赉甚厚。帝尝曰:“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宴享,赐坐殿中,与汪叡、朱善称“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逆上,礼遇亦渐轻。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职。降国子博士,寻还职。
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户部尚书赵勉者,三吾婿也,坐赃死。三吾引退,许之。未几,复为学士。
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地名)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建文初,三吾召还,久之卒。
(节选自《明史·刘三吾传》,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降国子博士,寻还职/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B.三吾引退,许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C.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职/其一犬坐于前(《狼》)
D.未几,复为学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
B.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
C.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
D.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三吾博学善属文。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
(2)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逆上,礼遇亦渐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三吾胸无城府,坚守大节。面临大节,他立场坚定,志向不改。曾因太子去世而进言说服皇帝让太子的兄弟去承统。因女婿获罪而引咎辞职。
B.户部尚书赵勉,是刘三吾的女婿,因接受赃物获罪而死。刘三吾也因这个事情被皇帝免了职务。
C.刘三吾博学善文,深得赏识。很多礼制和法令都由他来修订,皇帝所制书文曾由他来作序,一些重要著作的修撰也由他总管,获得的赏赐很优厚。
D.刘三吾公正守职,不畏皇命。他依才取士,不分地域,遭到皇帝的责难,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做法,结果被人陷害,遣放守边。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②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①刘孝绰(481-539):南朝粱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②幸:表示希望之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的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素蝶的动人形象。这些诗句犹如电影中的镜头,伴随着由绿葱、青薇、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组成的背景的不断转换,展示出了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
B.诗人在表现素蝶时,还融入了感情色彩,既写它飞花舞叶的喜悦,也写它映日顺风的欢快,更写它受鸟雀追逐的悲哀,从而表现了它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
C.“素蝶”中的“素”既表示品格高洁,又暗示命运坎坷,同时还表达了它不能像彩蝶那样风云际会,意气风发的遗憾。
D.这首诗如果没有最后两句,那不过是一幅蝴蝶写生而已,但作者在最后两句中以素蝶自诉的口吻诉说希望百花不要凋零,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E.一二句中的“绕”、“隐”两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素蝶在花丛中飞来舞去,悠闲自在的状态。
2.请结合诗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紧箍咒”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当唐僧看到悟空犯错时,唐僧念咒,悟空头上的金箍就会收缩,使他头痛欲裂。有人说“紧箍咒”对孙悟空太残忍,也有人说“紧箍咒”对孙悟空有必要,请你就“对于孙悟空来说,‘紧箍咒’有没有必要”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和《海底两万里》都是著名的科幻小说,都借助了新颖、奇特的想象展开故事情节,如《西游记》中呼风唤雨、钻天入地和《海底两万里》中利用海洋发电、潜水艇等均体现了这一特点,而且,这些想象具有预见性,后来都成为了现实。
B.《朝花夕拾》和《骆驼祥子》成功地刻画了许多经典人物,如严谨认真的藤野先生、纯朴善良的长妈妈、自私自利的杨太太、美丽勤俭的小福子、宽和正直的曹先生、不给仆人饭吃的衍太太等。
C.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阅读时需要做到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眼睛的视域要宽,尽量扩大扫视范围,尽量不回视,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同时以默读为主。
D.《西游记》前七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八到十二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十三回到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人说“近墨者黑”,但其实“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