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新华网《议起来》栏目的一次活动,请参与讨论。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 (议题...

下面是新华网《议起来》栏目的一次活动,请参与讨论。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

(议题)自从上海对垃圾分类出现新的法规之后,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实施以来众说纷纭。

(议起来)有人说垃圾分类时机还不够成熟,我们长久以来都有一样的生活习惯,如果一下子打破,很难改正过来;但也有人认为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对我们子孙后代也是一种造福的行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留言区)__________

要求:①观点明确,说理充分,逻辑严密,表达得体;②正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00字左右。

 

示例1:我认为垃圾分类刻不容缓。垃圾,是在无人监管的时候才被称作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都是“宝贝”了。垃圾分类和废物利用就是保护环境和地球。如果垃圾处理不当,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水源、大气,土壤,危害农业生态,而且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危害生态环境。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从而让每一位市民越来越有社会责任心。 示例2:我认为垃圾分类时机还不够成熟。我国人民的素质还是普遍偏低,有部份人根本不管什么环境不环境的,只图方便,自然就不会主动分类垃圾了。虽然市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也逐渐参与到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事业中,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垃圾分类专业知识,错误分类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垃圾分类效果不够理想。所以要推广垃圾分类,先要提升市民的素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针对事件发表观点的能力。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要积极向上,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可以摆事实、讲道理。一般可就该事件或现象表现出的积极的一面予以肯定,对其表现出的不好的一面予以否定并提出意见。如果认为垃圾分类刻不容缓,从垃圾分类的益处上来讲,如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与循环利用,也有利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保护效果,更有利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与群众综合素养。通过垃圾分类工作,资源的利用减少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增加,这对于资源的消耗量形成了良好的降低效果。其次,许多不需要燃烧与堆埋处理的垃圾得到了回收利用,不仅减少了垃圾处理工作量,也形成了对于环境的保护效果。如果认为垃圾分类时机还不够成熟,可从“百姓缺乏相应的垃圾分类专业知识,错误分类的现象较为普遍”等方面谈论。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阅读。

(甲)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乙)观月记

[宋]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玉界琼田:形容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②明河:银河。③岭表: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④萧骚:稀疏。⑤挹():舀。⑥蕲():通“祈”,求。⑦尽却:全部退去。⑧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人远者,又胜也______

A.除掉、减掉  B.距离  C.离开

(2)安得皆水?______

A.居高面下  B.面对  C.靠近

(3)于是为______

A.具备,完备  B.准备  C.设备

2.用“/”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观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胜 临 水 之 观 宜 独 往。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4.张孝样赏月之景别有一番风味。结合选文,回答问题。

(1)《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____”(填一个词)写出了从天空到湖水,一片光洁透明的美,暗含了诗人的内心情感,物境与心境相会。

(2)《观月记》中“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作者从“光”“色”的角度描绘了一幅“______”的美景。

5.选文为张孝样同年途径洞庭观月写下的一词一文,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品析(甲)(乙)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做一个有“祖”的人

王开岭

(1)我曾说,无论教育再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

(2)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3)“山一程,水一程”……你身在何处?你到了哪一程?这就是“身世”。大的身世,即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国史;小的身世,即我们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史。所谓“家国”,蕴意于此。

(4)给中学生讲座,我问台下,回到过你们的祖籍地吗?知道祖父外祖父曾祖父们的故事吗?摇头,大部分连名字都不知。

(5)我笑着说,你们都是“孙悟空”啊,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6)日前,我的央视同事做了一档节目,叫《客从何处来》。这是一档名人寻根的节目,第一季有阿丘、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等人,他们从一点线索开始,寻访祖辈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细节。它虽然外壳上借鉴了国外的真人秀节目,但在我看来,它对国人的意义尤为重大,在文化和精神上,它更有理由成为正源的本土节目,因为没有比传统中国更推崇“认祖归宗”了,它可以帮我们做好“中国人”——那种骨子里默认的“中国人”。我在评点易中天那集时说:“这是一条探亲的路。这是几百年的亲,这是几千年的路。不谙身世,生命即缺少出处,即来历不明、犹若孤儿,我们的灵魂即无舍可守、无枝可栖……这样的人生不仅尴尬,而且虚无。易中天著作等身,不过是立言,今乃立身。”

(7)中国人需要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曾经熙熙攘攘,如今人迹稀冷。这就叫“人心不古”。不久前,有媒体发起了“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和“微家史”征集活动,其实质即精神上的“问祖”、“探亲”。

(8)我问孩子们,什么情形下你会想到自己的“祖国”?通常答: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卫星发射成功的时候,奥运健儿夺冠的时候……

(9)我说是,但我更多是在如下情形:坐飞机俯瞰山河的时候;儿时翻地图册的时候,尤其五颜六色的地形图;过长江三峡、观黄河瀑布的时候;爬泰山、游晋祠、登长城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祖国”,它太美了,我没理由不爱它。还有汶川地震时,这个民族承受着大苦难,所有人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会不由自主想到“祖国”这个词,我被大地的裂口震撼,我为它疼痛,为它祈祷。

(10)有首老歌,叫《我的祖国》,作者首先描绘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觉得这段词写得特别好,几句话一出来,即会油生“祖国”之感,热爱之情也随之涌至。

(11)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这才是我们的祖国,世世代代的祖国。也只有这样肥沃清洁的山河,我们才能在“祖国”情感上与之相认。

(12)我认为“祖国”一词,其重心在“祖”字上。支撑它的,是那些古老和永恒的东西,是在“变”中坚持“不变”的东西,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最信任的东西。有句话我们常挂嘴边,叫“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但若没有了“祖业”,若没有了祖上的山水、文化、遗存,若没有了祖上的文章、语言、习俗、礼仪,甚至连祖坟都没了,“祖国”何以安身?

(13)国庆节,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热烈庆祝伟大的祖国诞辰XX周年!”我们的祖国至少有五千年文明史啊!显然,它忘“祖”了。一旦抽离了“祖国”的丰富涵义,“爱祖国”即一种空洞的情感,一种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政治献媚而已。

(14)做一个有“祖”的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功课!我们需要文化的国籍、美学的国籍、灵魂的国籍,并在此基础上诞生真正的“爱国者”。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现代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只要他了解“身世”,知道家族谱系和故乡史,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

B.有媒体发起的“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和“微家史”征集活动,其实质即精神上的“问祖”、“探亲”。

C.我爱“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也为它遭受灾难而疼痛,当这个民族承受着大苦难,所有人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就是爱“祖国”。

D.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若没有了“祖业”,若没有了祖上的山水、文化、遗存,若没有了祖上的文章、语言、习俗、礼仪,甚至连祖坟都没了,“祖国”将无处安身。

2.文章第(4)段举了我给中学生讲座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祖”的人?

(材料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

(材料二)你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不要一笔抹杀、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做人要从历史来探求本源,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肩负起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的责任。

——钱穆

(材料三)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

 

查看答案

文学类作品阅读。

草木恩典

李丹崖

(1)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2)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3)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氛。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

(4)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孩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5)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菜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6)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

(7)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

(8)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

(9)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屐或草鞋,这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

(10)草木的恩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照做。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香,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释)恩典:旧指帝王按定制给臣子的赏赐。后泛指恩惠。

1.通读全文,梳理出草木的“恩典”,完成填空。

(1)草木之香,滋养生命;(2)牛羊食草,______;(3)人亲近草木,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第(2)、(3)段的画线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从修辞、用词、句式等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2)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氛。(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标题“草木恩典”的理解。

4.文章结尾写到:“草木的恩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照做。”联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自然!她环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我们不能越出她的范围,也不能深入她的秘府。

——选自歌德《自然》

 

查看答案

阅读艾青的《春》完成批注任务。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

(注释)《春》作于1937年4月,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这五位烈士,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地杀害了。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震惊了全国。面对这一残酷的事件文学家们无不义愤填膺。

 

查看答案

下面两副对联,第(1)副是关于岳阳楼的对联;第(2)副是关于杜甫的对联。根据你的积累,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       到心头

(2)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三五里,春水群鸥      心。

A. 欢喜   草堂    野老    B. 欢喜   陋室    青莲

C. 忧乐   陋室    青莲    D. 忧乐   草堂    野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