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翘(qiáo)首 殚(dān)精竭虑 ...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qiáo)首    dān)精竭虑    诘(jié)责         辍(chuò)学

B.锢()        锃(zèng)亮         (àng)然       热泪涟(lián)

C.()热       ()步           (chà)使       (pīn)临绝望

D.(kàn)       (jiān)默          密密匝()    遒(qiú)劲

 

C 【解析】 C.“炽”应读“chì”,“踱”应读“duó”,“差”应读“chāi”,“濒”应读“bīn”。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催枯拉朽      来龙去脉     人情事故     眼花镣乱

B.白手起家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为富不仁

C.正襟危座      鹤列鸡群     触目伤怀     坦荡如底

D.无动于中      一以惯之     因地治宜     克不容缓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从故土到他乡,改变是的距离,不变的是乡情;从书信问候到微信交流,改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真挚的情谊;从徒步赶路到高铁飞驰,改变的是速度,不变的是前行的姿态……

关于生活中的变与不变,你有何思考?任选角度写作。

(写作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作助手)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还可以……

 

查看答案

下面是新华网《议起来》栏目的一次活动,请参与讨论。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

(议题)自从上海对垃圾分类出现新的法规之后,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实施以来众说纷纭。

(议起来)有人说垃圾分类时机还不够成熟,我们长久以来都有一样的生活习惯,如果一下子打破,很难改正过来;但也有人认为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对我们子孙后代也是一种造福的行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留言区)__________

要求:①观点明确,说理充分,逻辑严密,表达得体;②正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甲)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乙)观月记

[宋]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玉界琼田:形容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②明河:银河。③岭表: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④萧骚:稀疏。⑤挹():舀。⑥蕲():通“祈”,求。⑦尽却:全部退去。⑧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人远者,又胜也______

A.除掉、减掉  B.距离  C.离开

(2)安得皆水?______

A.居高面下  B.面对  C.靠近

(3)于是为______

A.具备,完备  B.准备  C.设备

2.用“/”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观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胜 临 水 之 观 宜 独 往。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4.张孝样赏月之景别有一番风味。结合选文,回答问题。

(1)《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____”(填一个词)写出了从天空到湖水,一片光洁透明的美,暗含了诗人的内心情感,物境与心境相会。

(2)《观月记》中“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作者从“光”“色”的角度描绘了一幅“______”的美景。

5.选文为张孝样同年途径洞庭观月写下的一词一文,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品析(甲)(乙)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做一个有“祖”的人

王开岭

(1)我曾说,无论教育再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

(2)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3)“山一程,水一程”……你身在何处?你到了哪一程?这就是“身世”。大的身世,即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国史;小的身世,即我们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史。所谓“家国”,蕴意于此。

(4)给中学生讲座,我问台下,回到过你们的祖籍地吗?知道祖父外祖父曾祖父们的故事吗?摇头,大部分连名字都不知。

(5)我笑着说,你们都是“孙悟空”啊,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6)日前,我的央视同事做了一档节目,叫《客从何处来》。这是一档名人寻根的节目,第一季有阿丘、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等人,他们从一点线索开始,寻访祖辈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细节。它虽然外壳上借鉴了国外的真人秀节目,但在我看来,它对国人的意义尤为重大,在文化和精神上,它更有理由成为正源的本土节目,因为没有比传统中国更推崇“认祖归宗”了,它可以帮我们做好“中国人”——那种骨子里默认的“中国人”。我在评点易中天那集时说:“这是一条探亲的路。这是几百年的亲,这是几千年的路。不谙身世,生命即缺少出处,即来历不明、犹若孤儿,我们的灵魂即无舍可守、无枝可栖……这样的人生不仅尴尬,而且虚无。易中天著作等身,不过是立言,今乃立身。”

(7)中国人需要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曾经熙熙攘攘,如今人迹稀冷。这就叫“人心不古”。不久前,有媒体发起了“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和“微家史”征集活动,其实质即精神上的“问祖”、“探亲”。

(8)我问孩子们,什么情形下你会想到自己的“祖国”?通常答: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卫星发射成功的时候,奥运健儿夺冠的时候……

(9)我说是,但我更多是在如下情形:坐飞机俯瞰山河的时候;儿时翻地图册的时候,尤其五颜六色的地形图;过长江三峡、观黄河瀑布的时候;爬泰山、游晋祠、登长城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祖国”,它太美了,我没理由不爱它。还有汶川地震时,这个民族承受着大苦难,所有人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会不由自主想到“祖国”这个词,我被大地的裂口震撼,我为它疼痛,为它祈祷。

(10)有首老歌,叫《我的祖国》,作者首先描绘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觉得这段词写得特别好,几句话一出来,即会油生“祖国”之感,热爱之情也随之涌至。

(11)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这才是我们的祖国,世世代代的祖国。也只有这样肥沃清洁的山河,我们才能在“祖国”情感上与之相认。

(12)我认为“祖国”一词,其重心在“祖”字上。支撑它的,是那些古老和永恒的东西,是在“变”中坚持“不变”的东西,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最信任的东西。有句话我们常挂嘴边,叫“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但若没有了“祖业”,若没有了祖上的山水、文化、遗存,若没有了祖上的文章、语言、习俗、礼仪,甚至连祖坟都没了,“祖国”何以安身?

(13)国庆节,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热烈庆祝伟大的祖国诞辰XX周年!”我们的祖国至少有五千年文明史啊!显然,它忘“祖”了。一旦抽离了“祖国”的丰富涵义,“爱祖国”即一种空洞的情感,一种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政治献媚而已。

(14)做一个有“祖”的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功课!我们需要文化的国籍、美学的国籍、灵魂的国籍,并在此基础上诞生真正的“爱国者”。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现代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只要他了解“身世”,知道家族谱系和故乡史,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

B.有媒体发起的“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和“微家史”征集活动,其实质即精神上的“问祖”、“探亲”。

C.我爱“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也为它遭受灾难而疼痛,当这个民族承受着大苦难,所有人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就是爱“祖国”。

D.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若没有了“祖业”,若没有了祖上的山水、文化、遗存,若没有了祖上的文章、语言、习俗、礼仪,甚至连祖坟都没了,“祖国”将无处安身。

2.文章第(4)段举了我给中学生讲座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祖”的人?

(材料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

(材料二)你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不要一笔抹杀、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做人要从历史来探求本源,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肩负起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的责任。

——钱穆

(材料三)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