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诗人的朋友白居易。

B.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二十三年”表明被贬谪时间长久。

C.颔联引用典故,既表现了作者对世态变迁、人事全非的无限怅惘,也蕴含重回久别家乡的欣慰之情。

D.颈联蕴含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与后四句形成了鲜明对比,请简要说明。

 

1.C 2.①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解析】 1.C.“重回久别家乡的欣慰之情”错误,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故选C。 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感情基调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希文,二岁而孤,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节,自仲淹倡之。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由是知饶州。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不听。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也称之为表字。

B.“诏”亦称诏书,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诏令、诏策也是诏书之意。

C.“罢”在古文中有免除官职之意,表达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迁、举、谪。

D.“义庄”是古代中国社会风俗,指宗族中所置的田庄,用以赡族人、固宗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幼年丧父,从小有志向节操,他读书勤奋,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饱有才学,他通晓《六经》、精通《易》学,学习的人向他请教,他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C.范仲淹心忧民众疾苦,江、淮、京东等地遇灾,他开仓济民、禁止百姓过多的祭祀、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并向皇帝陈述救治朝政弊端的举措。

D.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派遣范仲淹前往救援并击溃了敌军,事成后升他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却推辞不肯接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2)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尝试创作诗歌活动,下面是一位同学以《阳光》为题创作的小诗,请你读懂诗意后参照前文在横线处仿写一节。

记得你喜欢阳光,记得你喜欢阳光,

你曾说过,你曾说过,

因为它来自天堂;因为顺着它可以看到美好的远方;

那曾是你拥有的地方,那里有鲜花的芳香,

可现在,被遗忘在心房,

也有牛羊走在路上,失去寻找它的方向。

那片天空任由翱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然你如此喜爱阳光,

请不要忘记,将它当作

一生的信仰。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正确默写古诗文原句。

①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由写景到论史,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②李白在《行路难》直接表达执著自信、勇往直前去实现远大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③《长沙过贾谊宅》描绘荒村日暮图象征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表现作者对不合理现实强烈控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④《咸阳城东楼》中暗写唐王朝日薄西山、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强恰当的一项是 (    )

当远离乡村、住进没有炊烟的高楼大厦之后,故乡那魂牵梦萦的炊烟              。一个人想家的时候,不仅仅是想老家熟悉而亲切的人或事, 更会沉湎在家乡特有的炊烟的色调、形态和味道之中。

A.不仅仅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魂,更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情、乡愁

B.不仅仅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魂,更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

C.不仅仅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更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魂

D.不仅仅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情、乡愁,更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宣纸”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

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 写。”这种所谓“宣纸”(   )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   )“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

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它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写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稻草的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和书法绘画的润墨。这既是适应写意画逐步成为时代潮流的结果,客观上也缓解了对青檀皮原料的压力,实乃(   )之事。

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   )。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   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1.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掺(chān)纤(qiān B.掺(cān)纤(qiān

C.掺(chān)纤(xiān D.掺(cān)纤(xiān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摹 籍 B.摹 笈 C.     D.   

3.在这段文字括号里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    而是    一举两得    妙味 B.不是    而是    事半功倍    趣味

C.不是    就是    事半功倍    妙味 D.不是    就是    一举两得    趣味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长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

B.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

C.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和成纸的绵柔度。

D.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长了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和成纸的绵柔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