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咄咄(duō)逼...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yùn)   咄咄(duō)逼人    酝(liàng)        淅淅()沥沥

B.(cuì)      ()笑          证据确(záo)      ()谷

C.()志       热(cén)        干()           (hōng)堂大笑

D.(shǒng)恿   (juàn)伏        嗔(zhēn)怪         女()造人

 

B 【解析】 A.酿——niàng; C.忱——chén,涸——hé; D.怂——sǒng,蜷——quán,嗔——chēn;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奔弛   静谧     澄青   硬朗 B.酬劳   粗旷   感概   决别

C.销耗   安祥     雕象   缭亮 D.渊博   纯粹   俯冲   殉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史铁生坐着轮椅和妹妹去北海公园散步,明白了母亲要他兄妹俩好好儿活的真谛;莫怀戚和一家老少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懂得了尊老爱幼的责任与使命。散步,是运动,也是休闲;有故事,也有感悟。

请以“一次散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 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①啼血:子规,即杜鹃鸟。古人有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的说法。②东风:春风。

(1)诗歌的一、二两句抓住景物             来描绘暮春景象的。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而本诗则是“子规夜半犹啼血”。都是写子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子曰:“学而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自《论语·学而》)

(二)

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乘间从,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②乘间:乘着间隙。③文字:这里指写文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学而习之:                              ②不亦乎:

乘间从:                               ④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B.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C.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D.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4.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在读书方面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粽子的选择

耿艳菊

妈妈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没有一个妈妈不是偏心的。

哥哥比他大一岁。从小两个人在家里什么都是相同的。一样的碗筷,一样的床铺,一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只是在位置上,哥哥在左,他在右。

家里穷,买不起小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也买不起小孩子们喜爱的零嘴。可妈妈从田里干活归来,会捉两只一模一样的蚂蚱给他们玩耍。也会从兜里掏出一把酸甜的野浆果,洗干净放在盘子里,然后哥哥吃左边的,他吃右边的。妈总是对他说,你哥哥不如你强势,你是他的亲人,你要让着他啊。妈妈也总是会对哥哥说,你是哥哥,你要知道爱护弟弟啊。后来上了学,他们也在一起,成了同桌,哥哥坐在左边,弟弟坐在右边。

那一年,爸爸摔着了腿,不能再出去打工挣钱了,光靠几亩薄田是无法供兄弟俩都读书的。妈妈犹豫了很久,还是透露出了担忧。他们很懂事,他说让哥哥继续读吧,而哥哥坚持说自己是老大,理当撑起这个家,让弟弟读书。

这是兄弟俩长大以来第一次最激烈的争执,哥哥急得脸都红了。妈妈看着桌上一兜糯米,一把蜜枣,突然有了主意。她对他们说,你们哥俩别争了,我晚上把糯米泡上,明天早上给你们包粽子,吃中蜜枣粽的那个继续上学。

他们都点了点头,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候,饭桌上就多了一盘粽子。哥哥向来有早起的习惯,已经坐在桌前等他了。像往常那样,哥哥吃左边的粽子,弟弟吃右边的粽子。

当他打开一个,刚咬了一口,就吃出了蜜枣,他愣住了。妈妈一时也愣住了,甚至有几分惊讶。哥哥却高兴极了,似乎是意料中的事,说:“你看,老天爷都要让你读书,你还跟我争。”

妈妈那天只说了一句话:“行,就你读吧。”然后就去忙着干活了。

对于他去读书的事实,在亲戚邻居们看来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而他和哥哥的命运却是在这件事情上越走越远。哥哥为了照顾爸妈,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跟着邻居学起了养鸡。他用妈妈和哥哥种地养鸡的钱读完了高中,又读完了大学,然后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后来,妈妈生病,需要输血,哥哥把他叫回来,他才知道原来哥哥身上流的竟不是和爸妈相同的血。哥哥是爸爸同事的孩子。当年,哥哥的亲生父母因为一次意外不幸离世。爸爸回来和妈妈商量,收养了哥哥。

哥哥很早就从亲戚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把这个秘密紧紧地藏在心里,不曾问过爸妈,更不会对他说。哥哥心里知道,爸妈比对自己的孩子都好。

那个蜜枣粽的选择其实是有意的。妈妈在那个包着蜜枣的粽子上是做了记号的。她觉得羸弱的哥哥更适合去读书,所以悄悄地把蜜枣粽放在了哥哥的那边。而恰巧早起的哥哥看到了妈妈的纠结和痛苦,趁着妈妈离开的刹那,又悄悄地动了手脚。然后,弟弟就自然而然地吃到了蜜枣粽。

妈妈到底是偏心了,她的天平偏到了最需要爱的那一端,而哥哥把这份本来就属于他的爱又还给了他。

(摘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补全小说的情节。

开端:交代兄弟俩从小感情深厚,接收着相同的母爱,一起上学读书;

发展: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

结尾:补叙哥哥的身世,以及弟弟吃到蜜枣粽的原因。

2.请对下列句子中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

(1)妈妈犹豫了很久,还是透露出了担忧。

(2)妈妈一时也愣住了,甚至有几分惊讶。

3.小说多次写哥哥在左边,弟弟在右边,有什么作用?

4.小说结尾写道“妈妈到底是偏心了”,你觉得妈妈偏心吗,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