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陈垣说过:“人的学问最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陈垣说过:“人的学问最终是一个书目。”这句话仔细琢磨起来很有深意,关于从事研究的人,学术的门径非常重要,书目就是迈入学术大门的钥匙。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想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C.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熟视无睹。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D.在全市高中学生组足球比赛中,虽然他不小心犯规得了一张黄牌,但相对于用2粒进球为球队锁定胜局来说,那是不足为训的。

 

C 【解析】 A.关于: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定语。使用不当,应用“对于”; B.危言危行:说正直之言,保持正直的品格。褒义词贬用,错误; C.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正确; D.不足为训: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不合语境;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每个人的成长岁月中,总有一个物件,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提醒着你,在你cuō)跎困顿的时候抚慰着你,在你懈dài)松驰的时候鞭策着你。

B.翰墨飘香,丹青溢彩,以“墨”为代表的书面艺术,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胎记,承zài)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su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哲学。

C.待夜阑人静,许先生蹑手蹑脚地取来一)泛黄的信纸,尔后在窗前坐定,时而托腮冥想,时而捋着两撇胡子,似有所得,却极少下笔,这样一直持续到晨光熹微,房外传来盥)声。

D.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zhèng)状包括记忆障碍、失语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病因)今未明,因此一直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把直路走弯/

我说/把弯路走直/就是捷径了/

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延长了

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链接,针对两男孩的情况,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话,表达你的观点和理由。

(新闻链接)《带着10包榨菜20个慢头,衢州两男生要“寻找自由”》:“我要去寻找自由,开始新生活!”2018年12月23日晚,衢州江山市坛石镇14岁男孩小博和小飞从学校翻墙出走,留下了这样一张字条。12月24日早上,两名男孩在附近的山上被找到。而两个熊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让人唏嘘:打游戏被拒,觉得学校家长管得太严。

(摘自《钱江晚报》2018年12月26日)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旧唐书·杜甫传》有删减)

(注释)①畿():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②踊贵:物价上涨。③饿殍(è piǎo):饿死的人。④忤():逆,不顺从。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永 泰 二 年 啖 牛 肉 白 酒 一 夕 而 卒 于 耒 阳 时 年 五 十 九。

2.请选出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

A.房琯和严武都是杜甫的朋友,但杜甫对他们俩的态度却极不相同。房琯落难他伸出援手,严武帮助他,却遭他无礼对待。

B.杜甫被肃宗贬出朝廷后,先后依靠严武和高适生活,高适死后他的生活越发困窘,到了十天没有吃饭的地步。

C.杜甫在举家躲避战乱期间,也不忘在湘江、衡山一带游玩,可见他性情的乐观豁达。

D.杜甫过世后,他儿子把他的灵枢从未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

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于叙事中”。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查看答案

古诗词阅读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 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 “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