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文言文阅读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提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 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 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轲曰/此之失其本心

B.轲既取图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C.自引而起,袖/中人鸟声俱

D.王负剑!王剑!/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易水歌》,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唐雎不辱使命》,阐述你对侠士精神的理解。

 

1.D 2.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3.(秦王)于是拔剑来刺向荆轲,砍新了荆轲的左大腿。 4.侠士精神是一种舍生取义,爱国爱民的浩然之气。荆轲无论是视死如归的气魄还是刺秦王的壮举都表现岀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反对暴秦的大义,在历史上留下了侠义之名。而唐雎以他的“士之怒”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为自己的国家保留了尊严。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A.谓:对……说/叫做; B.奉:两手捧着/侍奉; C.绝:挣断/消失; D.负:背/背;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故停顿是: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3.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遂,于是、就。股,大腿。 4.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我们先要理解“侠士精神”,指一种舍生取义,爱国爱民的浩然之气。从“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可以看出,荆轲之所以冒死刺杀秦王,既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也是为了燕国人民,反对暴秦的大义,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侠义之名。《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的“士之怒”最终折服了秦王,保存了国家,完成了使命。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也是“侠士精神”的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阅读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檯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杜鹃:鸟名,又名子规,或布谷鸟。②树杪:树梢。③讼芋田: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争讼。④翻教授:翻新教化。

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一联中的“响”能否改为“鸣”、“啼”?请简要分析。

2.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且等

张燕峰

①关于等,我最喜欢一个故事。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②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③拾得禅师的回答多么精妙!是啊,耐心地等他几年,且看他的下场。《易经系辞下》里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足见积累的重要性。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个漫长的等待的过程。

④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果实的成熟需要等,一朵云变成雨需要等,小溪投入大海的怀抱需要等。等就是熬啊,等就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

⑤也许,你会在黑暗和凄风冷雨中踽踽独行好长一段时日,可能会独自吞咽着孤独寂寞,忍受着别人的嘲讽和白眼,也许你会失魂落魄。这时,你要劝慰自己学会耐心等待。一粒种子要破土而出,它要在黑暗的泥土里沉寂多少天,一点点积攒力气,才能冲破厚厚的土层,才能享受到阳光的照耀和清风的吹拂。你就像那粒种子一样,需要沉潜自己,默默积蓄力量,静待花开。尤其是大家熟知的蝉,它的幼虫要在幽暗潮湿的地下苦苦等待多少年,才能羽化成蝉啊。所以昆虫学家法布尔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十七年的苦役,换来一个夏天的歌唱。”

⑥诸葛亮躬耕陇亩,不是等来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吗?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不是等来了周文王的愿者上钩吗?达摩祖师,不是五心朝天、面壁九年最终才明心见性,成为一代高僧的吗?所以佛家有“久等必有禅”的偈语。

⑦等,不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相反在等待的日子里,应该卧薪尝胆,磨砺自己。一旦机遇来临,你才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⑧当然,等绝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等待时机,平心静气,笑看风云,伺机而动。等,不是让你满腔幽怨,悲声哀叹,而是要豁达从容,平心静气。等也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

⑨茫茫人海,万丈红尘。等是一种砥砺人格增进学识和修养的过程。等是忍辱负重,也是养精蓄锐;等是如坐针毡的忧虑和焦灼,也可以是坐看云起宠辱不惊的洒脱和从容。

⑩小说《基督山伯爵》的结尾是五个字:等待和希望。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时间的艺术。有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着时间走,耐心等待。

⑾等,也是做人的大智慧,人生的大境界。

(选自《河北工人报》2019年7月3日,略有改动)

(注释)《基督山伯爵》(又名《基督山恩仇记》)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杰出作品。故事发生在拿破仑“百日政变”前夕,牵涉到众多人的生死命运,极富传奇色彩,情节紧张曲折,充满悬疑。

1.学习任务一:辨析文章观点

小文同学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概括了以下几个观点。你认为哪个最适合做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阐明理由。

①积累的过程就是一个漫长的等待的过程。

②等就是熬啊,等就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

③等,也是做人的大智慧,人生的大境界。

2.学习任务二,探究论证艺术

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观点:概述材料并指出材料的作用。填写下表。

材料及其作用

 

材料概述

材料的作用

论证方法

第一处

像种子一样沉潜自己,积蓄力量,静待花开。

把人与种子类比,论证等就是熬,等就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化抽

象为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类比论证

第二处

昆虫家法布尔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蝉:十七年的苦役,换来

一个夏天的歌唱

 

道理论证

第三处

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

列举诸葛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

证了等就是熬,等就是一个磨炼心

性的过程,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

更有说服力。

 

 

 

 

 

3.学习任务三,拓展思维空间

文章第⑩段引用了小说《基督山伯爵》的结尾“等待和希望”。请结合阅读材料和生活实际。请读你对“等待和希望”这五个字的理解。

 

查看答案

小说阅读

茶之殇

顾文显

①客人在小木桌前坐下,黄阿财把一盏茶双手奉上。

②好茶!客人失声赞叹,他轻吹了一下茶雾,眯着眼凑近茶盏,一副怡然享受的神情。片刻,才用嘴唇沾了下茶汁,细品再呷,再品;然后,饮一大口,微闭上眼,良久不出声。

③黄阿财紧张得如同一个等待判决的囚徒,大气不出。他想知道这位行止不俗的客人如何评价他的茶,却又不敢问,对方如果说出他最怕听的话,他情何以堪。

④“神品!”客人到底还是开了口,“好茶呀。此茶生于赤土地,日光温而不炽,早晚露水充足,当为茶林南边面临池塘,雾气蒸腾又被微风吹拂,围绕茶林……”

⑤“太对了!”黄阿财眼睛大了一圈。

⑥“此茶是明前茶,可惜釆摘时淋了雨水。”

⑦黄阿财皱起眉头回忆,果然路途遇雨,尽管他把蓑衣蒙在茶篓上,可下坡时摔了一跤,蓑衣从茶篓上滑落,茶叶可不就淋了点雨。

⑧“先生真是神人。”

⑨“神人不敢,对茶略知一二吧。”客人微笑,“你这水也好,是山泉,山高至少五丈。”的确如此!黄阿财佩服得五体投地。

⑩客人边品茶,边点评,黄阿财不断换茶、换水,客人沾唇便点破,这茶长处在哪儿,瑕疵在哪儿,甚至烧水用的什么壶,壶中水多滚了片刻都一一细数,如亲眼所见。

⑾黄阿财活到四十多岁,接触的茶客不计其数,从来没见到甚至没想到有如此识茶的奇人,夸奖他的茶比夸奖他的儿女都让他欣慰,并且,人家夸得是如此得体。

⑿两人真是相见很晚,话题离不开的就是个茶字。于是,客人提议,结拜为异性兄弟吧,黄阿时求之不得呀。

⒀“茶有高贵雅洁出世的气质,贤弟所植茶树,处处凝结心血,这茶如被皇上看到封为赏品。”到此时客人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原来是途经此处去北方上任的知府!

⒁仁兄离开,黄阿财送上最好的茶,两人紧紧拥抱,泪洒襟袍。

⒂黄阿财对茶又多了些认识,他一片心思越发用在了茶上,他牢记对仁兄的承诺,分手之后,终日盼啊盼,直盼到新茶下来,必把最好的茶以祖传秘方密封,托商旅捎去北方,请仁兄品尝到他做弟弟的一片心意,哥哥也捎回一些北方的土产作为答谢。

⒃茶成了兄弟传送情谊的使者。

⒄一晃五年过去了。

⒅苦哇,少了茶,知音信息不知;而有了茶,渴望见面的感觉日炽,黄阿财一天比一天更思念仁兄。最后,达到茶饭无心的地步。他带上最精心采摘制作的好茶,亲自去北方探望兄长。黄阿财沿途只住鸡毛小店,饭后,旅客们并不马上入睡,大家天南地北闲聊,渐渐地话题就转到了赃官身上,说某知府如何如何吃人不吐骨头,地皮刮掉三分,百姓怨声载道……一时听得呆了,那赃官不正是他以茶相知,朝思暮想的仁兄吗?

⒆黄阿财如何肯信这道听途说,仁兄品性高洁,言行卓尔不凡,不入俗流,必是有人因妒生很,中伤于他。他次日起大早赶路,把双耳用棉团塞上,不听那些流言蜚语。

⒇然而塞住耳朵,却不能捂住双眼。道入仁兄管的境内,黄阿财看到的是田地荒芜,满目苍凉,路人骨瘦如柴,有许多更是拄棍挎筐外出乞计。他把棉团扯出,这回灌入双耳的全是诅咒他那仁兄的恶言恶语,人们把那位知府称作瘟神,家家茅房里竖着一块木牌,写着“瘟君正位”……

㉑黄阿财浊泪如雨。

㉒为什么还要面见本人验证呢,把辖下的百姓治理到如此贫穷,此官不杀,天理何在?然而,这不是他一个百姓能做到的。

㉓黄阿财再不向前一步,他找了个无人管理的臭水塘,把茶叶丢进污水里,嘴里喃喃道:“他本来可能是一撮好茶,只不过经世俗这浊水浸泡,并且泡得太久,味道焉能不变……”

㉔黄阿财回乡,一把火将茶林点燃,乡邻们谁也劝不住。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11期)

1.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请按下面的提示,在方框内填写内容。

(1)按“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来梳理。

客人品茶,阿财紧张——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阿财回乡,火燃茶林

(2)按“期待一破灭”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黄阿财渴望与兄长见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知府是个“吃人不吐骨头,地皮刮掉三分,百姓怨声载道”的赃官。但文章前半部分却花费大量笔墨写知府如何品茶,如何点评。你觉得本文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知识卡片:铺陈是一种写作手法,也称铺叙、陈述,即对某一事物详细地、反复地描写叙述。它的好处是能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丰富细腻地表达情感,为文章蓄势。

3.下面这段文字是原文的结尾,有人认为没有这个结尾,文章更简洁;也有人认为,有这个结尾,文章的主旨更明确,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乡邻们说,茶无非是棵树。他说,不,树通人性,当年那赃官在茶林中行走,经他沾染的茶就算再醇,也为欺世之味,不毁掉重植,他情何以堪!

 

查看答案

“语言陌生化”在诗歌中比较常见,因为诗歌创作的要义是去探索全新的、令人惊异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尽可能陌生化。下面两小题都出自《艾青诗选》,请你结合加点词,联系整首诗内容,就“语言陌生化”的特点,任选一题进行赏析。

(1)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睑颜……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2)在风沙里/困苦地呼吸/一步一步地/挣扎着前进……/几只驴子/----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它们厌倦的脚步/徐缓地踏过/北国的/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艾青《北方》)

小贴士:陌生化手法,是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常规与常识的偏离,实现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陌生化使那些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比如穆旦《我看》中“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一句,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然看似不合事理,但诗人使用了这种语言陌生化的手法,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花朵的自然荣枯,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变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

 

查看答案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所具有的那种率真任性,清俊脱俗的行为风格,《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李白的诗风深受魏晋风度影响,《儒林外史》寄寓了吴敬梓的魏晋情结。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结合相关内容,对该人物身上的魏晋风度加以阐述。

A.杜少卿  B.嵇康   C.李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