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任末①年十四时,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

    任末年十四时,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东汉蜀郡人。②芨():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⑥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学/未柳絮因风起 B.负笈从/必有我

C.暗则缕麻蒿自照/可为师矣 D.惧险阻/尊君在

2.请你用“/” 给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观 书 有 会 意 者 题 其 衣 裳 以 记 其 事

3.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感受,写出你对任末的评价。

 

1.B 2.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3.①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他不惧艰险到处去求学;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读书;②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养成了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他非圣人之言不视,只读有益的书籍。 【解析】 1.A.如果/如,像; B.老师/老师; C.用,拿/用来; D.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通“否”; 故选B。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故可断句为: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根据特点评价即可。根据“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得出: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根据“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得出: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根据“非圣人之言不视”得出: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于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查看答案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乡村振兴的必解之题

垃圾分类,是改善生活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让垃圾分类成为新习惯、新时尚、新规矩,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对农村来说,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应该顺势而上,在乡村振兴中答好垃圾分类必解之题。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垃圾分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垃圾遍地已经成为一大公害,要把垃圾分类与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标准,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垃圾分类形成自觉。

农村垃圾分类有一定基础。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知道,乡村利用废弃物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在传统社会是没有垃圾概念的,人们力求做到物尽其用。在农民的眼中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可以利用的,一种是不能利用的。乡村垃圾分类没有像城市那样复杂,只要告诉农民哪些东西可以利用,哪些东西不可以利用,不可以利用的再进行回收。乡村的优势在于可利用的东西农民会去再利用。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的垃圾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城市里有的垃圾在乡村也都有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教育宣传、示范提醒告诉农民如何进行更专业的垃圾分类,也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垃圾分类不能照搬城市。在农村实施垃圾分类,要从乡村生活的实际出发,从传统生活方式当中汲取智慧。不能简单地把乡村变成城市,甚至简单地用城市的理念去建设乡村,这样只会使乡村垃圾分类处理越来越麻烦。农村垃圾分类不应该主张简单地分几个桶,然后把垃圾拉走。要充分利用农民的智慧,依靠老百姓天然地利用垃圾、处理垃圾的意识和能力,再加上科学的分类理念,不断探索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垃圾分类办法。

当然,农村垃圾分类也有个补短板的问题。毕竟,农村各地的情况不同,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程度也不同,尤其是一些旧的生活习惯亟待改变,这就需要用新的理念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除了要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还可以在农村超市、便利店等就地设立便民回收点,鼓励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机、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回收再生资源,实现回收途径多元化。采取“入乡随俗”式的垃圾分类方法,调动广大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效率。强化系统思维,将农村垃圾分类同推进生态治理工程结合起来,通过综合施治,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选自绍兴文明网  作者:久久泰平 )

 

(材料二)

(材料三)农村垃圾分类,浙江经验

龙游:垃圾分类就近处理

龙游县通过“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的模式,已投资1700多万元建设太阳能或机器雄肥房等终端设施,覆盖全县70%以上村庄,让农村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得到就近处理村民们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换取积分,在全县100多个垃圾兑换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萧山:垃圾分类荣誉榜

2018年开始,萧山河上镇众联村启动垃圾分类智慧收集。每一户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都建立了档案,根据农户每日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统计积分,并记入“五和众联”积分榜,用于月考核和季度奖励,并作为评比“十佳农户”等荣誉的必要依据。垃圾分类的积分不仅值钱,更有荣誉感。

金华:“两拣四分”全国首创

相比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方式,金华的“两拣四分”简单太多。简而言之就是:把垃圾分为“会烂的”和“不会烂的”,再对不会腐烂的垃圾分为“可卖”和“不可卖”两类,并鼓励农户和保洁员将不会腐烂的垃圾中可回收、可卖的垃圾自行收集,实际需填埋处理的就只有“不可卖”垃圾。简单可行的分类方式,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如今,金华早已实现了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

1.选出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不相符的一项(     )

A.农村垃圾分类有一定基础,但不能照搬城市的经验。

B.乡村利用废弃物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在传统社会是没有垃圾概念的,人们力求做到物尽其用。

C.简单地把乡村变成城市,甚至简单地用城市的理念去建设乡村,只会使乡村垃圾分类处理越来越麻烦。

D.现阶段,乡村垃圾分类没有像城市那样复杂,只要告诉农民哪些东西可以利用,哪些东西不可以利用,不可以利用的再进行回收就行了,不需要搞得那么专业。

2.根据材料二,概括浙江省在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试点中取得了哪些好成绩?

3.幸福村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但是村民们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村委会正在研究解决方案。请你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给幸福村村委会提三点建议。

 

查看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B)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摘编自《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

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我记忆中奶奶所做的事。

糊纸袋

 

 

 

 

 

2.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3.同样的内容,标点变化后,语气也会发生变化。请你品读第⑥段画波浪线的语句,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深意。

 

查看答案

鲁迅在《朝花夕拾》序文中这样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在“时时反顾”什么?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写出两点并分析。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写到的“客路”,是一种古人出门去别家做客的生活状态。

B.古代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家父、拙作、见谅、愚见、鄙人等是谦称,令尊、垂询、大驾、赐教、高寿等是敬称。

C.诗歌中的意境指带有诗人主观情意的物象,意象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D.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如《秋天的怀念》中文眼是“北海的菊花开了”一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