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文,根据相关提示或情境,补充批注。
喜雨
唐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②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③更无瓶。
(注解)①畴:已耕种的田地②摩:碰撞、摩擦③甑:煮食用的陶制炊具
喜雨亭记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 旁批(一):“古者有喜,则以名物”,欧阳修亦然:______ |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②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 注释(一):阳,意为____ 越,意为____ 旁批(二)诗与文之横线句,皆写因雨而喜,写法却不相同:____ |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③,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旁批(三):此二处虚词“其”,见语气见情感:____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④;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⑤,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 注释(二): 既,意为____ 名,意为____ |
尾批(一):杨诗与苏文标题之“喜雨”有双关意,内涵不同,情感却无二样:________ 尾批(二):读罢此文,遂想起《醉翁亭记》,两文记不同事件却含相近情怀:________ (提示:二选一完成) |
(注释)①扶风:凤翔府②忭:欢乐、喜悦③荐饥:连续饥荒④襦:指衣服⑤冥冥:高远渺茫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关于“重庆公车坠江”事件的主题阅读
(事件回放)10月28日,刘某在四季花城站上22路公交车,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道路维修,公交车改道。车至南滨公园站,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下车,刘某未下车。当刘某发现已过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冉某未停车。刘某走到冉某右后侧,指责并两次持手机攻击正在驾驶的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其解释、争吵,右手放开方向盘与其互殴。最终车辆失控,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相撞后,撞断护栏坠入江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新闻评论)
(一)
撒泼的女乘客与失手的男司机,谁责任更大?大家纷纷探讨。其实,面对如此惨痛的教训,反思的重点并非事故责任如何分配,而是文明的责任如何承担?谁来承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在车窗外。
悲剧,都是从险情中来的,而很多险情,都是从情绪失控开始,是一个微笑、一句道歉都能浇灭的“火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起因情绪失控导致汽车失控的悲剧如此广泛地拨动心弦,是因为最近在公共场合类似“闹事”已非一起两起。
频频出现的高铁霸座现象,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剧情之夸张,烈度之大,总让人惊诧;不怕大困难的中国人,为什么总克服不了这样小情绪?为什么权利意识已如高铁一样“提速”,但规则意识却迟迟跟不上?为什么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了,文明素养与公德之心却落在后面?
许多制度与伦理看似约束着你我的手脚,从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为秩序而演化,为生存而发展。社会倡导“理智”,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合作的基础,不然人类何以生生不息;我们需要建设“法治”、强调规则意识,因为这是通行陌生人社会最简单的“红绿灯”,是全社会收获稳定预期的基本保证;“公德”是必需品,因为没有人生活在一个单次博弈的世界里,我们都要反复打交道,你对他人的善意与和气,兜兜转转,终究会回报到你自己身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明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根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安全带。
(根据“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缩写)
(二)
当车上其他乘客选择保持沉默,旁观者下一秒便成为了遇难者。看客殒命,这场事故被人们包装成一则警世的人性寓言。
如果及时制止会怎样?媒体翻出了今年4月20日的视频,湖南一辆开往长沙的客车上,一名男乘客因错过站点,让司机违规停车遭到拒绝后竟然公然抢夺方向盘。此时,另外一名男乘客飞身一脚,将闹事的乘客踹开……
“这神之一踹应该全国推广。”“我们还要保持沉默吗?
很多人联想到了短片《车四十四》。44号大巴车女司机受歹徒侮辱,乘客无人制止,只有一名男乘客挺身而出,却被歹徒反刺一刀。女司机受辱后被放了回来继续开车,将见义勇为的男乘客赶下了车。郁闷的男乘客搭上了另外一辆车,不久他看见有警车驶过,原来,女司机把44号车开进山沟,车上所有人全部遇难。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这句用来批判看客的话被反复使用。可是,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上的遇难者们的悲剧,可以用冷漠的旁观者来解释吗?
车上其他乘客在事发之时处境如何,我们毫不知情。从公开的资料看,我们只知在坠江前的几十秒内无人出手制止。是否有呵斥或劝解无从所知。当争吵升级至打斗,短短两秒时间公车便坠向江面,车上的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制止。
当新闻事件中出现看客的角色,总会有人想到追究看客的责任。但归属责任要以理清事实为前提。22路公交车上的13名受难者,他们或许以为那只是一场不会引发严重后果的言语争吵,当发现事态有变,制止,已经来不及。对于在22号公交车上枉死的遇难者们,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贸然使用“看客”去定义显然不妥。
(根据“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号缩写)
1.以下关于两则评论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论一引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想说明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文明的责任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B.评论二引用“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是想说明任何灾祸中的受难者都有其遭遇不幸的必然性。
C.评论一认为频频出现的各类“闹事”和重庆公车坠江事件都是由情绪失控而引发的。
D.评论二认为重庆公车上的乘客与44号大巴车上的乘客(除一名男乘客)都不能贸然用“看客”去定义。
2.以下是关于两则新闻评论写法的分析,阅读两文,判断正误(对“√”,错“×”)。
(1)两则评论都针对事件的公众看法,提出新的评论角度。评论一提出文明责任的承担问题,评论二提出不能贸然用“看客”定义其他遇难乘客的看法。(____)
(2)两则评论都针对新闻事件提出明确的论点。评论一是“悲剧,都是从险情中来的,而很多险情,都是从情绪失控开始”,评论二是“归属责任要以理清事实为前提”。(____)
(3)两则评论都在理性说服读者的同时“动之以情”。评论一(4)(5)两段多用排比句,让读者感受文明与自己的关系,评论二(6)(7)两段用有分寸感的语言,让读者感受乘客的现场状态;它们既表达理性思考,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____)
3.新闻评论应引导和深化人们的认识,以上两则评论哪一则更能体现这样的作用?结合评论简要分析。
4.“重庆公车坠江”事件发生之时,部分媒体第一时间做了报道,请针对媒体报道内容(见下图),结合消息的特点,写一则120字左右的微评论。
知识卡片: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哥代维尔镇的集市开始了。奥希科尔纳老头一到镇上,就朝广场走去。见地上有一小段绳子,他弯下身拾起,正要卷起来时,发现马具匠玛朗丹在家门口盯着他。他俩一起做过生意,结果闹翻了,两人都心眼狭小,喜欢记仇,至今仍未和解。
②他很快就汇入人流之中。集市上,农民用手抚摸抚摸奶牛,走过去,又走回来,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唯恐上当,还偷偷观察卖主的眼神,想要识破对方的花招,挑出牲口的毛病。农妇们将大篮子放在脚前,把里面的家禽捉出来摆在地上。她们听着买方的还价,无动于衷,表情冷冰冰的,仍然坚持自己的卖价,有时,却又蓦然改变自己的主意,同意对方出的价钱,叫住正慢吞吞离去的买主,喊道:“就这么着吧,安第姆大爷。我卖给你了。”
③集市上的人渐渐稀少起来,教堂敲响午祷的钟声,远乡的农民纷纷前往客店。茹尔丹客栈的大厅里,挤满了客人。突然,屋前响起鼓声,大家站起来跑到门或者窗前,嘴里塞满饭菜,手里拿着餐巾。公差敲罢鼓后宣读:“乡亲们,上午有人在伯益维尔的大路上,遗失黑色皮夹,内有五百法郎及商业票据,有捡到者,请送到镇公所或乌尔布富克老板家,二十法郎酬谢。”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④大家喝咖啡的时候,警长出现了,“奥希科尔纳老爹,跟我走一趟,镇长有话同你说。”奥希科尔纳好不意外,颇为不安。
⑤镇长坐在靠背椅上等着。这位一镇之长,在当地以公证人为业,身体肥胖,神情严肃,讲起话来喜欢夸大其词。“奥希科尔纳老爹,有人看见您今天上午在伯兹维尔的大路上,捡了皮夹。”这乡下老头目瞪口呆,怀疑突如其来,使他特别恐惧。
⑥“我,我,捡了皮夹?”
⑦“不错,就是您。”
⑧“以人格担保,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什么皮夹。”
⑨“有人看见您啦。玛朗丹先生,那个马具商。”
⑩老头子明白了。他满脸通红,叫冤道:“是他,这个混蛋!他看见我捡的,就是这绳子,镇长先生。”他掏出绳子。镇长摇摇头,说:“您没法叫我相信,玛朗丹是讲信誉的人,怎么会把绳子当成皮夹。”
⑪这乡下佬愤怒起来,向旁边啐了一口,说:“千真万确,镇长先生,我以我的灵魂发誓。”镇长又说:“您捡到皮夹后,还在泥土里找了半天,生怕皮夹里有硬币掉在地上。”这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又气恼,又害怕,几乎说不出话来。“怎么可以说!……怎么可以说……这种谎话,来诬陷一个好人!怎么可以说……”
⑫他的抗议毫无用处,对方根本不信。
⑬于是,他跟玛朗丹对质,玛朗丹重复并坚持自己的证词,两人对骂了一个小时,奥希科尔纳要求镇长在他身上搜一遍,结果什么也没有。镇长只好打发走了他,不过对他讲明此案还要上报检察院再作处理。
⑭这件事已在镇上传开。老头一走出镇公所的大门,就被人围上。大家问这问那,有的一本正经带着好奇心,有的则是嘲弄的态度。他把捡绳子的经过讲了一遍,大家都不信,哄然大笑起来。他往前走着,时而有人拦住他,时而他拦住熟人,一遍一遍讲绳子的事,还将自己的口袋翻个底朝天,证明自己的清白。
⑮听故事的人,都这么打发他了事:“算了吧,老滑头!”没人信他的话,他气愤不平,狂躁又痛苦,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逢人便讲,但是没有人信他。
⑯他彻夜未眠,如有大病缠身。
⑰第二天,长工马里尤斯把捡到的皮夹送还给乌尔布雷克老板,奥希科尔纳很快也听说了,他立即到处把真相讲给乡亲们听,倒苦水,他舒坦了。然而,他有点不自在,似乎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他。
⑱下一个星期二,他又去镇上赶集,玛朗丹正在自家门口,见他路过,便乐了起来。他来到茹尔丹客栈,一坐下就开始讲自己的遭遇。一个马贩子高声说:“别说啦,我的老爹,一个人捡到皮夹,另一个人又还了回去,神不知鬼不觉,把别人蒙在鼓里。”这乡下佬气急败坏,说不出话来,他恍然大悟。他想抗议,厅里的人却哄堂大笑起来。
⑲他回到家,愤怒与羞耻堵得他憋气心慌。特别叫他气得发蒙的是,凭他诺曼底人的狡猾,他本来完全能做出别人指责他的那种事,甚至可以在事后自鸣得意,吹嘘自己手段高明。他感到跳进河里也洗不清了,因为大家认定他本就老奸巨猾。想到这种偏见,他心如刀割。
⑳他又开始诉说自己的遭遇,愤愤的情绪愈来愈激昂,赌咒发誓也愈来愈厉害。他的辩解愈周密细致,别人就愈不相信他。
㉑“瞧他,明明在说谎,偏偏要狡辩。”背后,大家都这么说。他感觉到了这一切,忧愤相加,内心如焚,使出全身的劲去表白辩解,却无济于事。
㉒他委靡憔悴,日胜一日。
㉓那些爱取笑的人,老逗他讲“绳子故事”。在毁灭性的打击下,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㉔十二月底,他病倒在床。
㉕一月初,他死了,临终前,在昏迷之中,他仍在不停地表白:
㉖“一小段绳子……一小段绳子……瞧,就在这里,镇长先生。”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请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梳理小说情节。
2.阅读全文,分析第②段场景描写的作用。
3.反讽即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阅读全文,选择以下人物之一,结合相关内容简析小说是如何制造反讽艺术效果的。
(备选人物)A.奥希科尔纳老爹 B.镇长 C.群众
4.读完《绳子》一文,小瓯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的结尾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小说与诗歌,结合你的思考,推测小瓯这样做的理由。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摘自约翰·多恩《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名著阅读。
(鲁达之“义”)
(1)根据小说内容,以下鲁达救人事件的顺序,与其人生轴线对应的一项是( )
A.①救金翠莲 ②解救史进 ③救助林冲 ④救刘太公
B.①救金翠莲 ②救刘太公 ③救助林冲 ④解救史进
C.①救金翠莲 ②救刘太公 ③解救史进 ④救助林冲
D.①救金翠莲 ②救助林冲 ③救刘太公 ④解救史进
(鲁达之“达”)
(2)根据鲁达人生轴线,结合相关事件,解释“达”的内涵。
(小助手)百度汉语关于“达”的义项中有二:①对事理认识得透彻。②达到;实现。
《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运用名词呈现事物表象,用绘画一样的技法表达真实的感受,以下诗句与其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C.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根据单向历名句,完成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填空。
主题 | 单向历 | 古诗文 |
(1)宜约饭 | 人们总是对想见的人不说我想你,却说要不要一起吃个饭。(坂元裕二) | 月上柳梢头,__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
(2)宜惜别 |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金庸) | 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
(3)宜新生 |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胡适) | 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4)宜从容 | 我从来不曾崩溃瓦解,因为我从不曾完好无缺。(安迪·沃霍尔) | 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
(5)宜纯粹 | 如果爱,请干净地爱,把爱情献给爱情。 (但丁) | ______,__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