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万吉星的《拾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

阅读万吉星的《拾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婴儿,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婆媳争吵,妥协寄居——____________——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阅读第②段的画线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王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4.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和下面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选自鲁迅《故乡》)

本文第⑥段画线句与链接材料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些描写对塑造两位人物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描写方法:相同点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 为了救弃婴,倾其所有; 捐献学校,拾荒依旧。 2.(1)比喻,将婴儿比作流浪猫,生动形象地写出婴儿被抛弃后的柔弱可怜,为下文王婆婆收养弃婴做铺垫。 (2)①王婆婆是一个善良仁爱的人,收养弃婴并为了给婴儿看病而倾其所有。②王婆婆是一个淳朴正直的人,儿子儿媳要钱买房被她拒绝,将多余的款全部捐建学校。③王婆婆是一个勤劳吃苦的人,独自一人在城市里捡拾垃圾而生活。(答出两点即可) 3.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②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③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这一点可以理性看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 描写方法:相同点:动作描写; 不同点:链接材料还运用了语言描写(本文还运用细节描写,链接材料还运用语言描写)。 描写作用:本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和对这笔钱的珍视(不舍),体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链接材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索要东西被我拒绝后的气愤以及她的“退场”动作,表现了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自私贪婪。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已给出的情节,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用与示例情节相同的表述形式来概括即可。 “婆媳争吵,妥协寄居”对应的是第四、五段内容,第一个空对应的应该是第二、三段内容,用八个字来概括为:凌晨拾荒,捡养弃婴;第二个空对应的是第六至第八自然段,概括为: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最后一个情节对应的是第十三段的内容,可概括为:捐建学校,依旧拾荒。 2.(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题干所给的句子是对王婆婆的动作描写,同时又有比喻的修辞,将她揭开塑料布比作“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可从二者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动作描写表现出王婆婆怎样的内心活动即可。 (2)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需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人物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王婆婆在拾荒时捡回弃婴,“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 ,回家遭到儿子儿媳反对后,“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当弃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时,王婆婆又把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拿出来,并倾其所有,为医药费四处求助,体现了王婆婆的淳朴善良;当儿子儿媳向王婆婆索要爱心善款时,“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体现王婆婆有正确的金钱观;文章最后一段写王婆婆把剩余善款捐助学校后“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体现了王婆婆勤劳吃苦的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纵观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丢弃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指垃圾。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即把文章表现的中心答出来。从弃婴的角度来说,指的是其父母丢弃的良知与责任;从王婆婆儿子儿媳来看,丢弃的是做人的善良与正确的金钱观。 4.考查人物的描写方法。人物描写主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结合文章内容,比较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选文第六段“摸、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是人物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王婆婆这些前的来之不易和珍视,同时也体现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材料中“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是对杨二嫂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索要东西被拒绝后的气愤心情,“回转身、向外走、塞在裤腰里”这是杨二嫂转身走时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贪婪和刻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余荣华的《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完成下列小题。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材料: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船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健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查看答案

阅读《猕猴桃的奇异之旅》,完成下列小题。

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绒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苌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果子外皮的绒毛状似猕猴,另一说法是果实常被猕猴食用。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

猕猴桃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却一直未被前人驯化栽培。究其原因,一是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较高;二是猕猴桃属于雌雄异株,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强,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散发着一种野果的味道。

不过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洋另一边的船票。1904年新西兰教育学者伊莎贝尔到宜昌探望妹,猕猴桃的种子漂洋过海,随着她返回新西兰,来到了南太平洋岛国。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地,很难授粉的问题也在技术上得到了解决,猕猴桃被广泛种植并于1924年培育出新的品种。改良后的品种个头更大,皮表绒毛分布均匀,耐受磕碰,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Kiwi bird)倒是很像,1966年前后,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这个名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猕猴桃的代称。再通过运输、储存和销售的产业实践,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在猕猴桃栽培和销售的世界版图里一枝独秀,但随后奇异果的生产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2016年,全球猕猴桃产量为430万吨,除了新西兰,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猜猜谁是猕猴桃产量的冠军?猕猴桃的故乡重新夺冠——中国居首位,占世界猕猴桃总产量的56%。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了奇异果。基于丰富的原生品种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分别从四川和湖北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为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下。

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稳定的产量,强劲有力的研发力量,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根据《新华文摘》等资料整理)

(注释)①隰():低湿的地方。②婍摊(ě nuó):美的样子。③夭(yāo):茂盛。④沃沃:涧泽。

1.按照时间顺序,分点罗列出猕猴桃的奇异旅程。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文中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一句中“也许”一词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猕猴桃叶子的形状呈圆形或心形,花的颜色为乳白色或黄色,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C.奇异果和猕猴桃的命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令人印象深刻。

D.“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终于回家了”是指中国在猕猴桃的种植、稳产、研发、消费方面重新占据优势。

 

查看答案

阅读苏轼的《六一泉铭并序》,完成下列小题。

予昔通守钱塘,见公于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盍往而从勤乎?”予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论人物,曰:“公,天人也。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为恨。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虽江山之胜,莫适为主,而奇丽秀绝之气,常为能文者用,故吾以谓西湖盖公几案间一物耳。”勤语虽幻怪,而理有实然者。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勤亦化去久矣。访其旧居,则弟子二仲在焉,画公与勤之像,事之如生。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汪然,甚白而甘。二仲谓余:“师闻公来,出泉以相劳苦。公可无言乎?”乃取勤旧语,推其本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铭之曰:泉之出也,去公数千里,后公之没,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几于诞乎?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或见于斯泉也。 

(选自《苏轼诗词文选评》,有删减)

(注)①通守钱塘:任杭州通判。“钱塘”和下文的“此邦”都是指杭州。②公:指欧阳修,号“六一居士”。③惠勤:欧阳修的朋友,苏轼曾为其诗集写序。④盍:何不。⑤抵(zhǐ)掌:击掌。表示谈话时气氛融洽。⑥不一来:指欧阳修未曾在杭州做官。⑦薨:去世。⑧化去:僧人去世。⑨二仲:指惠勤的两个弟子。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昔通守钱塘                     ②二仲

之曰六一泉                     ④公数千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甚白

A.先天下之忧忧(《岳阳楼记》)    B.朝往(《醉翁亭记》)

C.余强饮三大白别(《湖心亭看雪》)D.泉香酒洌(《醉翁亭记》)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标一处)。

(1)画 公 与 勤 之 像           (2)访 勤 于 孤 山 之 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勤语虽幻怪,而理有实然者。

4.苏轼为什么将此泉命名为“六一泉”?

 

查看答案

品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完成小题。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①定风波:词牌名。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③吟啸:放声吟咏。④芒鞋:草鞋。⑤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⑥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1)风大雨猛,穿林打叶,面对这样的情势,“同行皆狼狈”,与上片词人“              ”形成鲜明对比,小序中“已而遂晴”与下片“                ”相照应。(用词中原句回答)

(2)词人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此句又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君子处世,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班级准备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标语拟定)“同学们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从懵懂无知到日渐成熟。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仍勇往前行;在求学之旅里不断磨砺,让自己一直更加坚强。”请从这段话中提炼一句话,与下句对仗,从而拟定本次活动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载苦乐铸就辉煌。

(演讲比赛)请围绕“自强不息”确定两个演讲主题。

主题一____________           主题二____________

(采访活动)泰州少年曹天宇因先天性肌肉萎缩症,只能靠轮椅行走。2019年高考,曹天宇以理科408分(超一本线60多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大学录取。这个泰州男孩,以他的乐观开朗和自强不息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班级准备派你去采访曹天宇同学,请你准备两个具有意义的采访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