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 (1)阅读文段,完成填空。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

名著阅读。

(1)阅读文段,完成填空。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上文中鲁迅背的书的书名是_____,鲁迅背不出就不准去看的会是________

(2)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两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图1            图2

图1:_________________,图2: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名著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知道是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就完全消失了。后来因为她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说长毛把她们掳去后,城外有兵来攻时,长毛叫她们脱下裤子,一排排站在城墙上,城外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让我觉得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就有了“新的敬意”。

B.远房叔祖说《山海经》里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为眼,以肚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C.我到北京后对猫很客气,赶走而已,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打伤它们。我认为猫做了偷鱼、乱叫的坏事时,人们会憎恶猫。如打伤了猫,它就成为可怜的受害者,憎恶就会转移到我身上。

D.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可以勉力仿效;令作者怀疑,甚至感到有性命之虞的故事是哭竹生笋、 卧冰求鲤;最使作者不解,甚至反感的孝故事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1)《鉴略》 五猖会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常》 (3)A 【解析】 (1)此文段出自《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鉴略》,“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2)考查对名著的掌握,看图可知,图一地面有一个竹筛,一个孩子远远的牵着绳子,可知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由图二上的文字“活无常”可知出自《无常》。 (3)A项的内容前后颠倒了,应是:因为她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城外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某种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在知道是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这种敬意就完全消失了。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和篇名。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______《天净沙 秋思》)

⑥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天,在人们一声又一声的呼唤中轻柔地飘来,好似待嫁的村姑,娇羞、忸怩、含蓄、tián      静。她将自己化作细雨,在静     的夜间细细地、密密地织着一层又一层雾一般的网,这张网   A  (缠绕/纠缠)着尚未吐绿的花草树木,悠悠地回荡在山腰、深谷之间,如梦如幻地演绎着春的性情。人们乐于   B   (徘徊/徜徉)在这样的雨雾中,愿意让细雨rùn     湿自己的头发、皮肤和心情,深深地吸入春的气息,一股淡雅、清爽、悠远的滋味荡yàng         在心头。春雨细细地下,穿透冬季的冰封,拓开一片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tián______静     ②静______  ③rùn_____湿       ④荡yàng______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面的横线上。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出发是一种行动,背起行囊走遍四方;出发是一种期盼,踌躇满志把路踩在脚下;出发是一种心态,历经风雨依然向着阳光……有时,出发是为了探寻;有时,出发是为了到达;有时,出发只为出发……无论如何,出发总是成长。

请你以“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万吉星的《拾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婴儿,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婆媳争吵,妥协寄居——____________——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阅读第②段的画线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王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4.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和下面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选自鲁迅《故乡》)

本文第⑥段画线句与链接材料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些描写对塑造两位人物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描写方法:相同点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余荣华的《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完成下列小题。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材料: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船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健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