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非连续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①1796年,科学家爱德华•詹姆把牛...

阅读下列非连续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①1796年,科学家爱德华詹姆把牛痘病毒注射到一个八岁男孩体内,让他免受天花的侵害,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这样诞生了。但它是如何起效的?

②要理解疫苗的起效原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人体的免疫过程。当人的身体出现以下症状:咳嗽、打喷嚏、炎症、发烧,那么说明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反应能够帮助身体消灭病菌。同时这些反应也触发了体内的第二道防线,叫作获得性免疫。有一些功用特殊的细胞,比如B细胞和T细胞,负责对付病原体,记录它们的信息,记忆入侵者长什么样,以及如何消灭他们。

③这样做可以帮助身体为抵抗病原体再次入侵做好准备。但是即使身体有免疫,依然存在风险。身体需要时间来学习和记忆如何抵抗病原体,但是如果身体太虚弱或者太年轻,这些抵抗就会显得微不足道。

④在这些人染病之前,我们可以让身体提前做好准备,这就是疫苗出场的时候了。科学家通过疫苗激发身体中的获得性免疫,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疫苗就是这样工作的,每一种疫苗都有单独功效。

⑤同时疫苗也分很多种类,首先我们有减毒活疫苗,这些是由病原体本身制成的,不过这是减弱伤害力的病原体。其次我们有灭活疫苗,这里的病原体是已经被杀死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这两种疫苗,是为了确保人体不再被这些病原体感染致病,但是就像活的病原体一样,它们也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教会人体提前学会如何辨认和攻击这些病毒。不过,减毒活疫苗很难制作,而且不适合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接种。而灭活疫苗的缺点则是无法产生长久的免疫力。还有另一种疫苗——亚单位疫苗,这种疫苗只含部分病原体,我们称之为抗原,也是真正诱发免疫反应的成分。而进一步分离出抗原中的特定成分,比如蛋白质或者多糖,这种类型的疫苗可以立即触发特定反应。

⑥为使身体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科学家分离出目标抗原的基因。当人体注射后,疫苗内的基因会刺激体内细胞制造抗原,这会引发更强大的免疫反应,让身体准备好对抗任何潜在威胁。这类疫苗仅由特定基因的物质组成,不含病原体或者其他危害人身体健康的物质,如果能研发成功,就必然在几年内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对抗病原体的感染。就像科学家爱德华詹姆几十年前的发现促进了过去数十年的医学进步,随着疫苗技术的持续发展,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对抗艾滋病、疟疾,或者埃博拉。

(选自《读者》)

材料二:2014年11月26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宣布,首个埃博拉疫苗已成功通过临床试验,接受疫苗的志愿者均产生了抗体,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2016年1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可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有望于2018年上市。这一疫苗通过了世卫组织领导的临床试验,近1.2万直接或间接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人参与了试验。

埃博拉病毒已被列为生物安全等级4级的病毒,应用埃博拉病原体的操作受到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因此阻碍了疫苗研发及其致病机制研究。且世界上拥有这种级别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本来就不多,故开展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以至于人们对于埃博拉了解得还不够深刻。常用的疫苗策略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这两种策略在埃博拉病毒上都不适用,减毒活疫苗一旦出现病毒毒力回复,后果不堪设想,而灭活疫苗更是不可取,因为生产这种疫苗首先需要获得大量的埃博拉病毒,生产这么多病毒需要与四级生物安全同级别的工厂,而且培养这么大量的埃博拉病毒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1.结合材料一,概括疫苗起效的原理。

2.“如果能研发成功,就可能在几年内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对抗病原体的感染”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材料二中埃博拉病毒疫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1.通过把减弱伤害力的病原体、灭活的病原体或部分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使人在染病之前即己拥有对某种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确保人体不再被这些病原体感染致病。 2.不能删去。“可能”表推測,是说几年内也许会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也许不会,并不完全肯定去掉后,就表示一定会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太绝对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埃博拉病毒安全等级高,操作受到严格的限制和规定。拥有这种高级别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本来就不多,常用的疫苗策略在埃博拉病毒上都不适用。因为生产这种疫苗首先需要大量的埃博拉病毒,而且培养这大量的埃博拉病毒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筛选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一,先筛选出三种疫苗的病原体,再结合疫苗的工作原理进行概括。三种疫苗的病原体分别是:减弱伤害力的病原体、灭活的病原体或部分病原体。疫苗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是为了确保人体不再被这些病原体感染致病”。因此,疫苗起效的原理是:通过把减弱伤害力的病原体、灭活的病原体或部分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使人在染病之前即己拥有对某种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确保人体不再被这些病原体感染致病。 2.这道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性。加点词“可能”表示推测。文中是说“如果能研发成功,几年内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测,目前还不能确定。如果去掉加点词“可能”,意思就成了“几年内一定会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样的说法就缺乏科学依据,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这道题考查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埃博拉病毒已被列为生物安全等级4级的病毒,应用埃博拉病原体的操作受到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可以概括出:埃博拉病毒安全等级高,操作受到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从“世界上拥有这种级别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本来就不多”“这两种策略在埃博拉病毒上都不适用”“生产这种疫苗首先需要获得大量的埃博拉病毒”“培养这么大量的埃博拉病毒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可以概括出:拥有这种高级别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本来就不多,常用的疫苗策略在埃博拉病毒上都不适用。因为生产这种疫苗首先需要大量的埃博拉病毒,而且培养这大量的埃博拉病毒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②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③ 篮舆:竹轿。④ 惠因涧:山:涧名。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猿则百叫无/巘多生怪柏(《三峡》) B.猛浪若/虽乘御风(三峡》)

C.蝉则千不穷/石又再(《河中石兽》) D.急湍箭/缀行远(《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1)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2)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3.面对富春江畔的秀山丽水,作者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请找出这句话,并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4.乙文中称山中“皆寂不闻人声”,又说“流水激激悲鸣”,是否前后矛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杜  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这是星港学校网站的一则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

金秋十月,天气格外的舒爽。星港小学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们有幸参加了一次特别有意义的小雏鹰假日活动。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参观了苏州的百年中医老店雷允上,认识了自古以来有名的神医、学习了各种草药的名字和作用,而且领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同学们不禁为我们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感到骄傲自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全书共十二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

C.书名的寓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这是斯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印象。

②阅读下面一个片段,回答问题。

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他,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 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他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

文段中的他是谁? 关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具体是指他的哪次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东皋薄暮望,_____。(王绩《野望》)

(2)_____,松柏有本性。_________《赠从弟》)

(3)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4)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白居易《 ________》)

(5)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 崔颢《黄鹤楼》)

(6)自非亭午夜分,______ ( 郦道元《三峡》)

(7)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