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以下三篇郑板桥作品,完成任务。 (作者简介)郑板桥,原名郑變,又号板桥,江苏...

阅读以下三篇郑板桥作品,完成任务。

(作者简介)郑板桥,原名郑變,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擅画兰、竹等;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先后做过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辞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作品一)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①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②吾曹③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④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③吾曹:我们。④关情:关心,动情。

(作品二)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作品三)

六十自寿联①

常如作客②,何问康宁③,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④,皮要顽⑤,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⑥;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注释)①乾隆十七年,郑板桥已在潍县任职六年,时值自己六十寿辰,于是以六十年人生感悟和官场阅历,写下了这幅对联。②常如过客:人生如过客,漂泊不定。③康宁:安康,宁静。④兴要阔:兴致要高。⑤皮要顽:情趣要活。⑥少:读shào,年少之意。

1.(作品一)(作品二)均借竹抒情,但有何不同?

(作品一)借竹____________(作品二)借竹_____________

2.“规则性重字”是对联语言一大特色。(作品三)上联“有”、“余”出现三次,“要”出现两次;下联“无”、“俗”出现三次,“得”出现两次。结合语境,朗读体会,分析其表达效果。

3.“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是他在潍县为官时写给自己的。结合以上材料,推测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的用意。

 

1. 【作品一】借竹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忧虑关切之情。 【作品二】借竹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超然脱俗的精神。 2.“规律性重字”使语言富有节奏,形成了活泼俏皮、幽默诙谐的效果,凸显了诗人摆脱凡俗的生活意趣。 3.示例一:是自我解嘲或宽慰。从材料中可知,郑板桥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但他不愿也不会去做官场中的那一套俗事,他坚持自我的风骨与生活的情趣,这在别人看来,是有些糊涂的。 示例二:是自我标榜与激励。从材料中可知,郑板桥清高脱俗,知足常乐,坚持自我的风骨与生活的情趣。在看重名利,勾心斗角的官场中,这何尝不是一种“糊涂”,他写这四字,是在激励自我。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作品一《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又名墨竹图题诗,诗人采用借竹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诗人为官清正、力矫时弊,将民生系己之身,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作品二《竹》意思是:竹子一节接一节的生长,长的全是叶子。我不开花,省得蜜蜂和蝴蝶纠缠不休。这首诗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表达了自己热爱自然,超然脱俗的精神。 2.这道题考查对对联的理解与赏析。“规则性重字”是对联语言一大特色。规则性重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下联同一位置使用相同的字;另一种情况是每联中都有重字,但使用重字的位置都相同。本题属于第二种情况。上联“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兴要阔,皮要顽”中三个“有”字,两个“要”字的重复可以感受到郑板桥的知足常乐;下联“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睡得迟,起得早”中三个“无”字,两个“得”字的重复,可以感受到郑板桥的豁达大度。整幅对联语言富有节奏,形成了活泼俏皮、幽默诙谐的效果,凸显了诗人摆脱凡俗的生活意趣。 3.这道题考查探究名言的用意。“难得糊涂”的字面意思是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从材料中的“疑是民间疾苦声”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从“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可以看出,郑板桥对看重名利,勾心斗角的官场的厌恶;从“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可以看出,郑板桥坚持自我的风骨与生活的情趣。因此,“难得糊涂”既是郑板桥对自己远离官场的宽慰,也是郑板桥坚持自我风骨的一种激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任务。

(甲)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______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zhē)_______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1ǒu)______,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乙)

观刈①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②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A)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③遗穗,左臂悬敞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B),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①刈:割(草或谷类)②覆:______,如:天~地载。③秉:______,如:~烛夜谈。

1.感知诗意

(1)根据拼音,填写(甲)诗中的汉字。

(2)依据文意,补写(乙)诗中的注释。

2.探究诗形

艾青诗歌往往不拘泥于形式,极具“自由诗”的特点。对比(乙)诗,简要说明(甲)诗在形式上有哪些“自由”之处。(至少两点)

3.体会诗心

(1)(乙)诗写刈麦全景,满溢诗人的同情。请在加点的两个“尽”字中选择其一,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2)(甲)诗为什么专写孩子割草的画面?结合具体文字,探究作者的意图。

 

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古装剧剧本,请结合你对上述名句的理解,恰当引用,补全其中的对白。(注:填写上题的序号即可)

剧本

(时间)中国古代某朝

(人物)王生、苏生

(背景)王生与苏生为了富国利民,在朝廷中推动变法,但遭小人谗言陷害,同被贬谪到僻远之地。

(对白)

王生:“____________”,又是一年佳景,却是触我忧思啊。想来当年,我与夫人相遇,也正是这般美好。谁想如今人生迷茫,归途险阻,真是“__________”啊。

苏生:王兄此言差矣。

王生:此话怎讲?

苏生:王兄以天下为己任,岂能被眼前困境所扰呢?当有“__________”之旷达啊。

王生:苏兄,你题醒的是。想我此番受挫,满朝文武皆唯恐避我不及,幸好有苏兄伴我。“____________”,苏兄真乃我知音啊。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

(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4)________________,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子曰:“德不孤,______________。”(《论语》)

(7)子曰:“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8)______________,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唐僧在马上见了,心中欢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逼法的还念经哩。”八戒道:“师父,你且莫要夸奖,那个是祸的根哩。”唐僧道:“怎么是祸根?”八戒道:“行者打杀他的女儿,又打杀他的婆子,这个正是他的老儿寻将来了。我们若撞在他的怀里呵,师父,你便偿命,该个死罪;把老猪为从,问个充军;沙僧喝令,问个摆站;那行者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行者听见道:“这个呆根,这等胡说,可不唬了师父?等老孙再去看看。”他把棍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怪物,叫声:“老官儿,往那里去?怎么又走路,又念经?”那妖精错认了定盘星,把孙大圣也当做个等闲的,遂答道:“长老啊,我老汉祖居此地,一生好善斋僧,看经念佛。命里无儿,止生得一个小女,招了个女婿,今早送饭下田,想是遭逢虎口。老妻先来找寻,也不见回去,全然不知下落,老汉特来寻看。果然是伤残他命,也没奈何,将他骸骨收拾回去,安葬茔中。”行者笑道:“我是个做虎的祖宗,你怎么袖子里笼了个鬼儿来哄我?你瞒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那妖精唬得顿口无言。行者掣出棒来,自忖思道:“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1.以上的故事情节选自__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___》,上文的这个情节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对待妖怪的问题上,孙悟空与唐僧、猪八戒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唐僧最终把孙悟空赶走,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结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多姿多彩的一生,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瞬间或者使人感动,或者让人珍惜,或者发人深省……请你以“那一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卷面整洁,写出真情实感。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