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经验的木匠往往会这样教徒弟:在刨木头时,碰到木节要小心。因为这些木节都是树木曾经受伤遇挫的地方,他们往往会变得最硬!
请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一:请以“我是追梦人”为题目,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阅读《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完成下列各题。
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
宋威
①“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每每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总是让人心生感慨。大多数人越老越怕添新岁,诗人却与众不同,面对新春欢喜雀跃,因为他觉得,年纪开始了第七个10年的人,屈指算来,并不多见,故此值得高兴。可见,拥有好的心境,面对世事就能乐观处之。
②面对年岁的更迭如此,面对工作、生活亦然。有的人正经历“成长的烦恼”,有的人已遭遇“中年危机”;有的人在前进的坡坎上挥汗如雨,有的人在事业的瓶颈处辛苦劳碌。倘若一味盯着劣势、不足,感物伤怀,颓唐气馁,只会进退无据;调整视角,换个心境,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心态决定状态,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十分重要。
③“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志向犹如前进的灯塔,目标越坚定,心态越笃实。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没有因“一穷二白”而放弃,也从未因危险或诱惑而摇摆,还从容写道: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个为理想搏击的人,决不会在困难面前当逃兵,更不会斤斤计较、满腹牢骚,而是以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以淡泊的心态对待名利。“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心有所向,行有所达。坚定志向、矢志不渝,才能内心安宁、不再彷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
④有人说,一个人越敢于承担重任,就越意气风发。责任固然沉重,却如“压舱石”,让人临高处而不忘形,处低谷而不丧志。上世纪50年代,为战胜福建东山县的灾荒和贫困,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可苦干多年,试种十几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均未成活。但谷文昌并没被失败和挫折压垮,他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最终以漫山木麻黄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令谷文昌志笃意坚的,正是“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这样的责任感,让人即使面临困境,也能以积极心态努力应对。
⑤有时,保持好心态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哲人有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像读书那样,用一只眼睛观察表象,另一只眼睛洞察本质、探寻规律,内心自然就有底气;用一只眼睛察看万物,另一只眼睛审视自我,分清利弊、见贤思齐,自能收获沉稳练达的气质。跳出思维窠臼,警惕“空间迷向”,拒绝人云亦云,方能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让好心态始终相伴。
⑥“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以良好心态面对世事,始终保持微笑、振奋精神,不怕暗礁、不惧荆棘,生命总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
(1)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拥有好的心境,面对世事就能乐观处之。”
B.文章告诉人们面临困境时,需要调整视角换个心境。
C.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
D.状态决定心态,状态好,心态就自然好。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神奇的瓦片
①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朝代更迭,瓦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②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瓦。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有市场里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③汉瓦之所以能发电,核心技术是,它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的夹胶封装工艺,精密封装在透光度超过91.5%的玻璃内层中,这种太阳能芯片能让瓦片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进行薄膜发电。
④除了具有发电功能之外,相比传统屋面瓦,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汉瓦具有玻璃材料、U型挡水条、F型卡槽三重防水保护。其中,玻璃材质永久不透水,U型挡水条保证瓦片安装后上下方向不渗水,F型卡槽双扣结构保证瓦片安装后左右方向不渗水。
⑤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⑥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选自《东南快报》)
1.选文中这种神奇的瓦片有哪些功能?
2.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3.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多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阅读《密密的针脚》,完成下列各题。
密密的针脚
赵宜辅
①母亲愈发衰老了,习惯在脑后随意绾一个髻,花白的头发已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干枯发黄。这些年,地里家务的劳累,使得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时腰老伸不直,稍微负重,腰就疼得站不起来。可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坚持种了一亩地的棉花,她说:“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了。”
②我给母亲去过电话,说市场上的羽绒被真空棉被因其轻盈美观又不失暖和,早已走入千家万户了,不愿意母亲再劳累。母亲坚持说棉被才更暖和贴心。
③记得十年前,母亲也是这般,选了绒长一点的棉花请人加工成棉絮,买来崭新的被里、被面,她要为心爱的女儿缝制嫁妆。
④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那时母亲尚且年轻,眼神好,眯着眼穿针引线,在右手中指戴上顶针后就开始纫针了。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太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我知道,她是在把那份浓浓的爱一针一线缝在这棉被上。
⑤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除了默默看,什么也帮不上,索性将脸贴在棉被上,喜欢闻着棉花散出的那种淡淡的清香,还残留着阳光的味道,有一种暖意在心底蔓延开来。
⑥静静的时光里,流淌着岁月静好。
⑦转眼间春去秋来,这期间繁琐的育苗、除草、打药,直至棉花收获,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在地里劳作的,仿佛看见那些寒露沾衣的清晨,我那单薄的母亲围着自家做的蛇皮袋,穿行在高出她许多的棉花垄里拾捡棉花,而露水悄没声息打湿了她的衣衫,仿佛看见母亲在堂屋里剥棉花,黑乎乎皴裂的指头掏开一朵朵的洁白。而做着这些,支撑她的只是一个信念,只是那份碎碎念的牵挂。
⑧待到缝制好了四床厚实的崭新棉被,母亲便要亲自给我送来。因为晕车,只好坐了三轮车一路颠簸来到小城。我接过棉被的那一刻,鼻子发酸泪水忍不住就落下来,轻轻地抚摸着这些光滑的被面,抚摸着这些密密麻麻的针脚,这针脚里有我熟悉的气息,属于母亲的气息。
⑨抬眼望见母亲,她正开心地笑着,眼角的皱褶堆积得更深了,这笑,是那般慈爱,是那般暖心暖肺。
⑩母亲一边说我是傻丫头,一边替我拭擦泪水。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失去了水分的树皮。动作却很轻柔,生怕弄疼我似的。我把头埋进母亲的胸前,母亲用双臂抱着我,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旧时光里,那些郁郁葱葱的日子里,开心了,受委屈了,也是这般依恋母亲的。而不管岁月的脚步走过多远,我知道,母亲始终是永远给我温暖的那个人,无论我飞多高,母亲的牵挂始终在。
⑪有时候,大爱就是无言的,一如这密密的针脚。
(选自《读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属于环境描写,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3)谈谈你对选文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的理解。
(4)请说说本文结尾的妙处。
(5)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标题“密密的针脚”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关关①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③,无有。闻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④不深山之适⑤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选自戴名世《戴名世集》)
(注释)①关关: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②掬:捧。③鷇(kòu):初生的小鸟。④奚:为什么。⑤适: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去地不五六尺_____
②人手能及之_____
(2)文中划句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B.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C.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D.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二鸟最后致死的根本原因是“_____”,《爱莲说》中表明所托之物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易欺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
(5)作者通过讲述二鸟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