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态度》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每年4月,有关读书的话题总是比平时更热一些,...

阅读《态度》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每年4月,有关读书的话题总是比平时更热一些,因为这个月的23日是“世界读书日”。好读书、读好书,让每个人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这是“世界读书日”设立的初衷之一。

②近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等活动的推广,民众读书的热情日益高涨。很多地方、单位还将读书列入日常活动计划,定期给员工推荐或购买书籍,倡导阅读的实际举措颇受欢迎。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少数地方、单位开展的读书活动存在脱离实际、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有的地方规定,干部每年都要“集中读书”若干天;有的单位要求,职工必须完成多少字的读书笔记;还有的单位不惜支出大笔专项经费,购置一堆外在包装精美、内容粗制滥造的书装点门面,等等。究其原因,这些怪象的策划者、制造者,都是读书人中的“叶公”。口头上宣称热爱读书、尊重知识,实际上心里根本没有书籍和知识的一席之地。

③“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应当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和日常习惯,而不应成为一种负担。只有发自内心、全情投入的阅读,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快乐和收获。反之,当读书成为一项工作任务或考核内容,阅读的乐趣和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大家应该都有类似的感受,明明对某类书籍兴趣寥寥,却被逼着去读,真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至于像某些地方所要求的那样,为了完成“读书任务”而放下手头正常工作,或者像有些人纯粹是为了做笔记应付检查而“乱翻书”,更是舍本逐末之举。久而久之,不仅不能起到倡导阅读的效果,反而会让人心生厌烦和抵触。

④那么,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引导人们亲近书籍?这就需要真正展现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常言道,开卷有益。读书不是摆样子给别人看,也不应贪多求快,从中得到收获才是重要目的。读政治理论,能够提高站位;读哲学著作,足以启迪思考;读历史掌故,可以鉴古知今;读文学作品,有助陶冶情操……当一个人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和带来的收获时,不用逼迫和催促,他都会一头钻进去,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读。

⑤对于地方、单位来说,倡导阅读应当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拿出有效可行的办法,不仅要办好事,还要把事办好。例如,根据不同群体推荐适合“口味”的经典作品,让人们在阅读中切实享受到超物质的乐趣和益处,读书蔚然成风将是水到渠成之事。再如,让热爱读书、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一展所长,营造尊重知识、人才的良好氛围,也能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⑥说到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并不是什么困难事,关键是要让读书带来快乐,让知识成为力量,让阅读成为自觉。笃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多起来,书香自然会充溢社会。

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作者认为“让阅读成为自觉”的方法。

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读书不仅仅能够学到知识,更多的是还能给读者带来愉悦,那是一种独特心情的境界。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一生勤奋学习,是个终生与书为伴、最善于挤时间读书学习的人,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1.个人层面上来说,真正展现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让一个人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和带来的收获;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倡导阅读应当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拿出有效可行的办法,不仅要办好事,还要把事办好。 2. 本段首先由名言引出“读书,应当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和日常习惯”的观点, 然后从正面讲道理,论述如何让读书成为行为的自觉和日常习惯, 紧接着列举读书成为工作任务或考核内容,为完成“读书任务”而放下手头正常工作的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述读书应该是自觉行为,而不能成为负担, 最后得出“如果让阅读成为负担的话,就不能起到倡导阅读的效果”的结论。 3.材料二。因为材料二通过名言具体论述了“毛泽东主席把读书当作了日常习惯和行为自觉”,与第③段中“读书,应当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和日常习惯”的观点相吻合;而材料一则是论述了读书的作用与“读书,应当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和日常习惯”关系不大,所以材料二符合。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读全文,结合第3、4段相关语句“只有发自内心、全情投入的阅读,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快乐和收获”“这就需要真正展现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读书不是摆样子给别人看,也不应贪多求快,从中得到收获才是重要目的”可概括出从个人角度来应该怎么去做,从第5段“对于地方、单位来说,倡导阅读应当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拿出有效可行的办法,不仅要办好事,还要把事办好”可概括出社会应该去做什么。据此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此段的内容,首先通读语段,勾画关键词,分层。接着按顺序分析每一层,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对于表态、看法,观点、结论等之类的文字,在分析时可直接引用或提炼。常见的答题思路:“ 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分析本段内容可知:首先由名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引出“读书,应当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和日常习惯”的观点,然后“只有发自内心、全情投入的阅读,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快乐和收获”这是从正面讲道理,“反之,当读书成为一项工作任务或考核内容,阅读的乐趣和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大家应该都有类似的感受,明明对某类书籍兴趣寥寥,却被逼着去读,真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至于像某些地方所要求的那样,为了完成‘读书任务’而放下手头正常工作,或者像有些人纯粹是为了做笔记应付检查而‘乱翻书’,更是舍本逐末之举”这是从反面举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久而久之,不仅不能起到倡导阅读的效果,反而会让人心生厌烦和抵触。由此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论据的理解。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两者在逻辑上始终保持一致。即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分析材料一:“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读书能够学到知识,能给读者带来愉悦”这是论述了读书的作用,而文中第3段的分论点是“读书,应当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和日常习惯”,由此来看材料一不能证明这一观点;材料二:“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最善于挤时间读书学习的人”“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知毛泽东是把读书当作了日常习惯和行为自觉,所以与第3段观点相吻合。所以材料二符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会哭的人更健康》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强忍泪水,听凭痛苦和悲伤侵蚀身体时,其实是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

②哭泣自有其奥妙。美国的生化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志愿者先看情感电影,等他们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几天后,再利用切洋葱的办法让同一群人流下眼泪。结果显示,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相同,在“情绪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而“化学眼泪”中却没有。这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体内有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所以,当我们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

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心情压抑时,体内还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哭泣时这些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这同样也会有效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浓度。

④研究还发现,眼泪不仅能把有害物质带出体外,泪腺自身还能分泌出一种活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全身各部位伤口的修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外伤病人,哭得越厉害,伤口便愈合得越快。反之,忍住泪水,压抑了泪腺工作,就会延迟伤口愈合。在这一点上,眼泪不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天然药物。

⑤可见,哭有其生物学意义。哭是对人体的一种安全保护。

⑥哭还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遭遇严重不幸时大哭一场,是人体对不幸的自然反应。人在哭泣后,其情绪强度一般也会降低40%,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哭后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稍微舒畅。不情愿哭或哭不出来,身心可能就会出毛病。被抑制的紧张情绪若不能及时发泄出去,还会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风湿、冠心病或者其他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发作。像神经性气喘等疾病,就与隐忍不发关系亲密。而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脑袋涨痛等,都可能与过度抑制情绪有关。还有男人大多没有女人长寿,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女人一般比男人爱哭。据考证,女性哭的频度为男人的5倍,女性平均每人每月至少要哭5次,而男人只有1次。看来,经常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绝非危言耸听。

⑦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实在没必要绷着脸强装出一副硬汉样。记住:会哭的人,才更健康。

1.为什么说“会哭的人更健康”?请简要概括。

2.第⑥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消除人们对“哭泣是软弱的表现”的偏见,为哭 “正名”的科普文章。

B.当我们因悲伤而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儿茶酚胺。

C.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适当的“哭”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D.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等,都是由于过度抑制情绪引发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宣,公乐也。一山之隔,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等意于此也。

1.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醉且劳矣                  ②又者矣

之以见其实                ④吾民给足而无于下

(2)下列句中与“而名之以见其实”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C.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则其心洒然而醒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曾巩在文中认为“醒心亭”能够“醒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唐)李商隐的《菊》,完成下列小题。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菊花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活化出菊花的佳色神韵。

B.颔联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C.颈联又借菊花抒发人生的感慨及来日不多的苦闷。

D.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蕴含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专题与实践活动

实验学校九年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本周五下午学校将举办“君子自强不息”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小明同学代班主任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家长的短信。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本周五下午学校将举办“君子自强不息”主题讲座,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妥善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①为表示尊重,应在短信开头添加一项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信内容有一处交代不具体,应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③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把修改后的原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以“自强不息”为话题组织演讲,小明写了一段演讲稿,请帮他补充一个材料。

大家好!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诗有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警句充满着正能量,激励着后人发愤图强,不断前行。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的“逼”字在__________身上体现得最明显。

(2)“一个是沂水县成精异物,一个是小狐山作怪妖魔,这个是酥团结就肌肤,那个如碳屑凑成皮肉。一个是马灵官白蛇托化,一个是赵元帅黑虎投胎。那个学华光藏教主,向碧波深处显形骸;这个像黑煞天神,在雪浪中呈真面目。是玉龙搅暗天边日,黑鬼掀开水底天。”这段说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水浒传》内容及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________

A.《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小说塑造了众多草莽英雄的形象,表达了“官逼民反”的思想,歌颂了受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

B.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的起因是前来投奔梁山的杨雄、石秀、时迁被祝家庄酒店欺侮,双方打了起来,石秀被捉,为了救他,晁盖、宋江发兵三次攻打祝家庄。

C.柴进绰号“小旋风”,因李逵在高唐州打死殷天锡,被高廉打入死牢,后被梁山好汉救出,因此入伙梁山。

D.“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纪,白净面皮,三柳须,额头上缚着白手帕,身上穿着一领青纱上盖,把一条白绢搭膊络着手”描写的是燕青。

E.杨志奉命押送生辰纲,一路上小心谨慎,处处提防,但还是在黄泥冈中计,生辰纲被吴用等人劫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