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唐佣的《与狼共舞》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

阅读唐佣的《与狼共舞》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②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美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他去了公路,希望能碰到一辆过路的车。但这种布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③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ニ三十摄氏度。我们爬上汽年,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火就跳跃了起来。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村下更加苍茫辽阔。

④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邀请我共享食物。我只喝了一点儿奶茶,起身离开火堆。扎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⑤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我问扎西唱的是什么歌。“在那雪域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果然看到两只阴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⑥“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⑦“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

⑧“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

⑨“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⑩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就因为它是一位准母亲?我想,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同为孤独者的缘故。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这是一种无法按常理解释的心理姑且叫做同病相怜吧。

⑪我相信那只狼是孤独的,否则它不会单独出现。我又发现,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它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

⑫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儿给那只狼。

⑬扎西欲言又止。当扎西把火拨旺时,我却发现狼不见了。扎西又唱了一些我听不懂的歌,喝光了那瓶酒,摇摇欲坠地睡觉去了。后来,我抗不住疲倦,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不过我很快就醒了,是被一种低沉的哀嚎惊醒的。是它,那只狼!这一回它再也不怕火了,因为它离火堆很近,近得伸手可触。就在那时,我意外地发现它身上结满了冰。

⑭我想我终于明白了:那只狼不仅需要食物,还需要温暖。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将扎西没有吃完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ー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追跟它的天敌接近……

⑮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夜晚。多年以前的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入了我记忆的永恒。

1.结合文章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偶遇扎西,车陷沼泽→_____________→阻止杀狼,孤狼离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赏析第段画线句子。

(2)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说说你对“仿佛”一词的理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扎西”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但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那只瘦弱、受伤的母狼出现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它因母爱而显得与别的野兽不一样。

C.整个遇狼过程中,“我”因同病相怜而善待母狼,扎西对“我”的想法、举动表示理解和支持。

D.文章结尾“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夜晚”,是因为今夜独特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觉。

4.阅读本文第③段画线句子和链接材料,说说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以及在文中作用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表达方式的相同点:

作用的相同点:

作用的不同点:

 

1. 点燃篝火,唱歌遇狼 半夜醒来,狼在烤火 分食羊腿,永恒记忆 (意思对即可) 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或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那只濒临死亡威胁,遭遇极度饥饿与寒冷的狼的惨状,表达了我对它的怜惜。 (2)“仿佛”表示“好像”,说明“我”并没有真见到狼笑,作者用“我”的感觉来写狼得到羊腿时的反应,表现出狼对人并无恶意,人与动物的善意是相互的。 3.C 4.表达方式相同点:景物描写(环境描写)。 作用的相同点:都渲染了苍凉的氛围。 作用的不同点:本文通过对羌塘草原夜晚景色的描写,烘托出“我”孤独的心理,为“母狼”的出现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链接材料通过描写故乡凋敝的景象,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为全文奠定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通读全文可知,第①②两段写我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偶遇扎西,但不幸的是车陷入了沼泽;第③—⑤段写到了晚上,我们点燃篝火,唱歌遇狼;第⑥—⑫段写我阻止扎西杀狼,孤狼离开;第⑬段写我半夜醒来,发现狼在烤火;第⑭⑮段写我将扎西没有吃完的羊腿扔给了它,这只狼成了我永恒的记忆。仿照题干中已给故事情节,用八个字进行概括即可。 2.(1)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从“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这只狼受了伤的那条腿比作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狼受伤的那条腿的情状,结合“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它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分析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只怀孕的母狼在受伤后又遭遇了饥饿和寒冷的惨状,表现出我对它的同情。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仿佛”的本义是“似乎,好像”的意思,用在此句中是说“我”其实并没有真见到狼笑,只是“我”的主观感受,我觉得我的善意这只狼能感受得到,狼对“我”笑表现出狼对人并无恶意,由此可知人与动物的善意是相互的。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整个遇狼过程中,“我”因同病相怜而善待母狼;从“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儿给那只狼。扎西欲言又止”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扎西对“我”的想法、举动并没有表示出理解和支持。 故选C。 4.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的异同。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强事件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通常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第3段划线句“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村下更加苍茫辽阔”这是景物描写,从“草原在火光的映村下更加苍茫辽阔”可知,这是对草原夜晚景色的描写,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氛围,“几颗寂寥”“黯淡”烘托出“我”此时孤独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母狼”的出现做铺垫。链接材料“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可知,这是鲁迅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阴晦”“冷风”“苍黄”“萧索”几个词写出了故乡萧索悲凉的景象,渲染了故乡沉寂、荒凉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与记忆中的五彩缤纷、美好神异的故乡形成对比,同时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态度》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每年4月,有关读书的话题总是比平时更热一些,因为这个月的23日是“世界读书日”。好读书、读好书,让每个人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这是“世界读书日”设立的初衷之一。

②近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等活动的推广,民众读书的热情日益高涨。很多地方、单位还将读书列入日常活动计划,定期给员工推荐或购买书籍,倡导阅读的实际举措颇受欢迎。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少数地方、单位开展的读书活动存在脱离实际、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有的地方规定,干部每年都要“集中读书”若干天;有的单位要求,职工必须完成多少字的读书笔记;还有的单位不惜支出大笔专项经费,购置一堆外在包装精美、内容粗制滥造的书装点门面,等等。究其原因,这些怪象的策划者、制造者,都是读书人中的“叶公”。口头上宣称热爱读书、尊重知识,实际上心里根本没有书籍和知识的一席之地。

③“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应当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和日常习惯,而不应成为一种负担。只有发自内心、全情投入的阅读,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快乐和收获。反之,当读书成为一项工作任务或考核内容,阅读的乐趣和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大家应该都有类似的感受,明明对某类书籍兴趣寥寥,却被逼着去读,真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至于像某些地方所要求的那样,为了完成“读书任务”而放下手头正常工作,或者像有些人纯粹是为了做笔记应付检查而“乱翻书”,更是舍本逐末之举。久而久之,不仅不能起到倡导阅读的效果,反而会让人心生厌烦和抵触。

④那么,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引导人们亲近书籍?这就需要真正展现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常言道,开卷有益。读书不是摆样子给别人看,也不应贪多求快,从中得到收获才是重要目的。读政治理论,能够提高站位;读哲学著作,足以启迪思考;读历史掌故,可以鉴古知今;读文学作品,有助陶冶情操……当一个人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和带来的收获时,不用逼迫和催促,他都会一头钻进去,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读。

⑤对于地方、单位来说,倡导阅读应当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拿出有效可行的办法,不仅要办好事,还要把事办好。例如,根据不同群体推荐适合“口味”的经典作品,让人们在阅读中切实享受到超物质的乐趣和益处,读书蔚然成风将是水到渠成之事。再如,让热爱读书、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一展所长,营造尊重知识、人才的良好氛围,也能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⑥说到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并不是什么困难事,关键是要让读书带来快乐,让知识成为力量,让阅读成为自觉。笃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多起来,书香自然会充溢社会。

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作者认为“让阅读成为自觉”的方法。

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读书不仅仅能够学到知识,更多的是还能给读者带来愉悦,那是一种独特心情的境界。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一生勤奋学习,是个终生与书为伴、最善于挤时间读书学习的人,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查看答案

阅读《会哭的人更健康》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强忍泪水,听凭痛苦和悲伤侵蚀身体时,其实是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

②哭泣自有其奥妙。美国的生化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志愿者先看情感电影,等他们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几天后,再利用切洋葱的办法让同一群人流下眼泪。结果显示,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相同,在“情绪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而“化学眼泪”中却没有。这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体内有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所以,当我们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

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心情压抑时,体内还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哭泣时这些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这同样也会有效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浓度。

④研究还发现,眼泪不仅能把有害物质带出体外,泪腺自身还能分泌出一种活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全身各部位伤口的修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外伤病人,哭得越厉害,伤口便愈合得越快。反之,忍住泪水,压抑了泪腺工作,就会延迟伤口愈合。在这一点上,眼泪不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天然药物。

⑤可见,哭有其生物学意义。哭是对人体的一种安全保护。

⑥哭还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遭遇严重不幸时大哭一场,是人体对不幸的自然反应。人在哭泣后,其情绪强度一般也会降低40%,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哭后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稍微舒畅。不情愿哭或哭不出来,身心可能就会出毛病。被抑制的紧张情绪若不能及时发泄出去,还会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风湿、冠心病或者其他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发作。像神经性气喘等疾病,就与隐忍不发关系亲密。而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脑袋涨痛等,都可能与过度抑制情绪有关。还有男人大多没有女人长寿,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女人一般比男人爱哭。据考证,女性哭的频度为男人的5倍,女性平均每人每月至少要哭5次,而男人只有1次。看来,经常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绝非危言耸听。

⑦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实在没必要绷着脸强装出一副硬汉样。记住:会哭的人,才更健康。

1.为什么说“会哭的人更健康”?请简要概括。

2.第⑥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消除人们对“哭泣是软弱的表现”的偏见,为哭 “正名”的科普文章。

B.当我们因悲伤而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儿茶酚胺。

C.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适当的“哭”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D.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等,都是由于过度抑制情绪引发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宣,公乐也。一山之隔,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等意于此也。

1.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醉且劳矣                  ②又者矣

之以见其实                ④吾民给足而无于下

(2)下列句中与“而名之以见其实”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C.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则其心洒然而醒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曾巩在文中认为“醒心亭”能够“醒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唐)李商隐的《菊》,完成下列小题。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菊花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活化出菊花的佳色神韵。

B.颔联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C.颈联又借菊花抒发人生的感慨及来日不多的苦闷。

D.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蕴含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专题与实践活动

实验学校九年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本周五下午学校将举办“君子自强不息”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小明同学代班主任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家长的短信。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本周五下午学校将举办“君子自强不息”主题讲座,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妥善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①为表示尊重,应在短信开头添加一项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信内容有一处交代不具体,应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③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把修改后的原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以“自强不息”为话题组织演讲,小明写了一段演讲稿,请帮他补充一个材料。

大家好!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诗有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警句充满着正能量,激励着后人发愤图强,不断前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