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师在陈①,楚大夫皆惧,曰:“阖庐②惟能用其民,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曰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左传·子西论吴不足患》

注:①陈:国名。②阖(hé)庐:吴王,夫差的父亲。③嗣:后人,子孙。④子西:即公子申,楚国的令尹。⑤恤:忧虑。⑥不崇坛:不垒高坛,以节省民力。⑦不观:在宫室群落中不建造台榭。⑧灾疠(lì):水旱天灾和传染病。⑨不旷:不白白地死(为国而死,国家会给以抚恤)。⑩易:轻视。次:住宿。

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楚子西认为,吴王夫差并不可怕,值得忧患的是楚大夫内部的不和睦。

B.楚国败于柏举的原因是先大夫子常纸上谈兵,刚愎自用。

C.楚子西认为吴国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吴师最终会自行溃败。

D.两代吴王生活作风的对比印证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历史规律。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文中概写吴王阖庐对待百姓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吴王夫差对待百姓的态度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夫差不足为楚国之患的原因,从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B 2. 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 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如: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只要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可知,楚国“败于柏举”的原因是先夫子不能做到像吴王阖庐一样“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对上文阖庐的具体行为“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的概括总结,所以概写吴王阖庐对待百姓态度的句子是“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从“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曰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中可找到吴王夫差对待百姓的态度是“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吴王阖庐工作勤恳、体恤百姓,与民同甘共苦,所以百姓对他忠心耿耿,打仗也尽心尽力,自然能够取胜。吴王夫差贪图享乐,把百姓看得像仇人一样,任意的驱使。这样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作战自然会失败,这说明战争的决定因素在于是否得民心。人民是当权者应该顾及的根本,所写句子只要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即可。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出处:《左传·子西论吴不足患》 参考译文: 吴军驻扎在陈国,楚国大夫们都惊惧,说:“阖庐善于驱使他的人民作战,在柏举打败了我们,现在听说他的继承人(夫差)更厉害,怎么办?“子西说:“你们只忧虑自己内部不和就是了,不用担心吴国。当年阖庐吃饭时不吃两道菜,坐席不用两层,房子不建在高坛上,器具不用红漆和雕刻,宫室中不造亭台楼阁,车船不用装饰,衣服用具,用实用而不糜费的。在国内,天降灾疫,亲自巡视,安抚孤贫。在军队中,熟了的食物要等到士兵都有了,自己才吃。不管有什么食物,都要分给士卒共享。他勤恳体恤,与民同甘共苦,所以百姓不疲累,死了也知道不是白白送命。我们的先大夫子常则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我们吃了败仗。现在听说夫差住宿有楼台池沼,睡觉有嫔妃相伴,即使一天在外面,想得到的东西也一定要得到,珍爱赏玩的东西,一定要随着带走,积聚珍宝一心玩乐,把百姓看得象仇人一样,没完没了地驱使。这样是自己先让自己处于败地,怎么能战败我们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城门紧闭,风吼、马嘶以及军营的号角声充塞于天地之间,渲染出豪气冲天、慷慨激昂的雄壮气势。

B.“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描写了在深冬之时,作者奔走求学的艰难场景,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写,生动感人。

C.“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言辞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理的集中体现。

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写出诗人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由此不禁生出许多忧虑和不安。

 

查看答案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曹刿论战》)这才是对百姓尽了职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去打仗了。

C.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获得下等奖赏。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欧阳修)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孰,同“熟”,仔细。

B.以咨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诸葛亮)诹,询问。

C.寓逆旅,主人日再。(《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食,供养,给……吃。

D.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满江红》秋瑾)拭,明净。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碧万顷          为报城随太守

B.不知天上宫      必能裨补

C.,百姓苦        倚东风,豪徜徉

D.弓如霹雳惊      远山,吞长江

 

查看答案

阅读刘墉的《处处有文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年轻朋友说他们写文章没有灵感,碰上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岂知只要懂得“格物致知”,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引出许多文章。

我看见桌上的钉书机,可以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想:钉书机真是简单又神奇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那短短细细,看来一点也不坚硬的钉书钉,居然能够一下子穿透上百张纸。我看了许久,终于想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力量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这世上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却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都是是因为他能像钉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彷徨,不犹疑,奋斗到底。

这样不是可以从钉书机引申出人生的道理吗?

提到钉书机,让我想到“圆规”,你也可以用圆规来“格物致知”——

小时候,每次走过电影院前的广告看板,上面有圆形的图案,父亲总会指着说:“你信不信?在每个圆的中间,都能找到一个小小的洞眼,那是圆心,是画广告的人为了画圆,必须先固定的。有时候他们的圆规不够大,就先在圆心钉一根钉子,再拴上线,线的一端绑枝笔,拉着绕一圈,就能画出漂亮的圆。”听父亲说这话到今天,已经许多年了,但是每次我经过那样的广告看板都会想到他的话,还有他说的“一个人作事要有计划、要有心,想画个人生的圆吗?先定下你的心!”

你说,这不是一篇既感性又寓理的短文吗?

还有一篇是我从“门”上“格物致知”的。假使心有扉,那心扉必定是随着年岁而更换的。十几岁的心扉是玻璃的,脆弱而且透明,虽然关着,但是里面的人不断向外张望,外面的人也能够窥视门内。二十几岁的心扉是木头的,材料讲究而且雕饰漂亮,虽然里外隔绝,但是只要爱情的火焰就能把它烧穿。三十几岁的心扉是防火的铁门,冷硬而结实,虽然热情的火不容易烧开,柔情的水却能够渗透。四十几岁的心扉,是保险金库的钢门,重逾千斤而且密不透风,既耐得住火烧也不怕水侵,只有那知道密码备有钥匙的人,或了不得的神偷才能打开。

说了这么多,总归一句话:“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只要你肯用心,多观察,俯拾都是妙文佳句啊!

(有删改)

1.文中作者提到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请用“格物致知”的方法,从下面几种常见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段既符合事物特点又蕴含生活哲理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备选物品:美工刀    剪刀     橡皮    铅笔    尺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