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多”这一理念。最初,密斯提出“少即多”的意义,更多的是在建筑结构之上。他将建筑学的完整与结构的朴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刨去繁琐多余,保留最具有震撼感受的结构力量,即现在所说的简约风格。但其实,在现实中不少人将“少即多”作为人生信条。少说一点,说精一点;少做一点,做实一点;少买一点,买优一点。我们也不难发现,“化繁为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准则。

读了这段文字,你对“少”与“多”有了怎样新的启迪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要鲜明;(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范文 简单的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就如追求完美的香樟一般,嘲笑平常而简单的白杨。可过多的绿叶,所谓的美丽只会给它带来更深的伤害。这样的追求意义在哪呢? 浮世繁华,渺小如尘埃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简单的生活,坚持心之本色;简单的生活,抛却对外在的偏爱。 简单生活,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云烟;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如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这些人活得“简单”,因为他们坚持心的本色,只为自己的目标所努力。他们清楚地知道:在这红尘之中,兴衰成败,早已随流水东逝;出将入相,不过一页薄纸。那些所谓“美丽”,只是徒增的负担。 这些人活得也很“丰富”。他们的生活因简单而执着地去体会每个细节而丰富。“少即多”作为他们人生信条。 西塞罗如是说:“懂得生活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如今的我们在生活的泥淖中奋力挣扎着,企求着。这样的累,我们甘之如饴。可有太多的人对所谓“美丽”疯狂追求,到最后才发觉是“南柯一梦”。校园里一些同学奢侈成风便是一例。他们忘记了校园存在的原因,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更忘记他们的丝缕分毫都是父母的血汗。他们又获得了什么呢?短暂的虚荣,别人的殷羡?他们现在可以啃老,以后呢? 在生活的纵横阡陌中,踽踽而行,或见落花翩跹,或经流水人家,榆柳娉婷,或一路尘满客袍。在简单中收获喜悦。在行途的终止,我站立,蓦然回首,明眸一笑:你好,简单生活。“化繁为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准则。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仔细研读材料,通过材料挖掘背后的主题。仔细阅读材料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少即多’为人生信条。”“少说一点,说精一点;少做一点,做实一点;少买一点,买优一点。”“‘化繁为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准则。”从“少”与“多”的辩证关系来选材,确定立意,如:如何看待“少”与“多”;追求简单的生活;快乐来自宁静的内心世界;人生要学会的减法…… 可从人在交际交往中要“少说一点,说精一点”来写,可从做事、做人要“少做一点,做实一点”上来写,也可从消费上要“少买一点,买优一点。”来写,就是要理性消费,合理购买。总之生活中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这就是简单生活所追求的目标。此文适合写成夹叙夹议的文章,或者是议论文比较好。 立意举例:人生要学会的减法。 素材:①生活中,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但快乐却越来越少,原因无他,一个“贪”字。想要的很多,于是心生执念;无奈求而不得,所以徒增烦恼。但很多人不明白,所有的贪多求大、欲求不满、欲望过盛,最终必反噬我们自己。正如《增广贤文》中写的那样:“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生活中有80%的事物,是身外之物,不妄求、做减法,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②诗人陶渊明,厌倦官场斗争,厌倦功名利禄,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孔子的徒弟颜回,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向往生活;他们得到了我们羡慕的一切,恰恰一生都在做减法,他们的人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物欲控制自如,而不是被物欲所捆绑。 ③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蝜蝂因为贪“多”要了它的性命,不懂得“少”对它是有利的,结果丢了性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

10月30日出台的《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

浙江新规出台之前,相关作业限时政策就在杭州市上城区率先推广。当时,就有不少孩子调侃“那我晚上可以从8点59分开始写作业”“我写一道题可以用一小时,如果需要,两小时也可以”。虽然只是玩笑,却也说明了作业限时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同时,许多家长也不买账,纷纷表示“不管几点,孩子作业没写完,字是不会签的”。在家长看来,同样的作业,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完成,自己的孩子就完不成?他们更担心,签字拒写作业会加剧孩子的“拖延症”,养成不好好完成作业的坏习惯。

对“作业限时”这一政策,你怎么看?请从学生或家长两者中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1)结合材料及自身经历阐述观点,理由充分;(2)1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一)

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及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候。

(二)

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禁:于禁,三国时期曹操名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道见十余人创裸走_______

(2)或_____________

(3)不时太祖___________

(4)自与豨决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者谁/淯水

B.安陵君许寡人/吾急也

C.杂然前陈/陨涕斩之

D.是人多以书假余/数之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徐 凿 堑 安 营 讫 乃 入 谒 具 陈 其 状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2)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5.曹操评价于禁“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你认为于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以上两个语段内容,具体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查看答案

夜坐(其一)

〔清〕龚自珍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护,万籁无言帝坐①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②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夜坐(其二)

〔清〕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本组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秋,作者以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官,又值第四次应会试落榜,夜坐难眠,遂有此神思飙发、想象奔突之篇章。①帝坐:即帝座,北极第二星,代指帝王。②湘累:指屈原,湘累问,指屈子名篇《天问》。

1.其二诗中“一睨”二字活画出一位睨视海内人材的杰出者形象,与其一诗中“_____”(四字短语)表现的人格风范相呼应。

2.两首同题诗抒发怎样相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首(抓关键词句)作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舒缓,再舒缓一点儿

朱铁志

①紧张忙碌的生活,让人越来越感到疲惫乏味,越来越困惑于自己的价值追求。近年来,肇始于欧美的“慢生活”理念逐渐西风东渐,开始影响国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些明智的青年开始放弃“漂泊”生活,将目光投向二三线城市,在那里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幸福生活。我以为,这是一种时代进步和观念更新的表现。

②我写过一篇文章,呼吁人们在一路奔波之中,稍微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体会一番细腻的感情,让自己的精神小小地放逐一次。然而,直到现在,我自己也仍在生活的轨道上疾驰,周围朋友的节奏也丝毫未见放缓,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开不完的会议、完不成的计划、没完稿的著述……一句话,总没见到那个期盼中的从容悠闲的日子。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塑造的流水线工人的形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描述的曼彻斯特纺织工人的生活场景,正是国人当下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③慢生活理念之所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也许正因为他们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他们更清楚“快节奏生活”的代价是什么,什么才是生活中最为可贵的东西。“过来人”的反思,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对所谓的“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也不像某些国人那么疯狂:私家车多为普通的两厢车,在个人房屋占有率、奢侈品购买率、家用电器更新率等方面,也不那样高……我们的追求早已超出“基本需要”的范畴,演变成“无限欲望”的极度膨胀,这正是我们的节奏慢不下来,抑或是很多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④150多年前,美国作家梭罗厌倦了社交界浮华可笑的生活,只身来到瓦尔登湖畔。一把斧子、一条绳子、一只钢笔、几打稿纸,是他携带的全部家当。宁静的湖水、翠绿的山林、鸣叫的鸟雀、奔跑的野兔,是他每天面对的外部世界。正是在这样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中,梭罗深刻反思人类生活,写下了不朽名篇《瓦尔登湖》。在书中,他用优美的笔触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用犀利的语言嘲讽人类肤浅虚荣的生活,得出“需要其实很少”“欲望实在太多”的精辟结论。

⑤直到今天,“过简单的生活”一直是有识之士追求的目标。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呼吁人们放弃对外部世界过多的“敏感性”,倡导“钝感力”,希望人们适当遮蔽自己的感官,放弃部分“知情权”,回归宁静的内心世界,过充实而自然的生活。这样的声音多年来虽不占据主流,但从未停止,“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呼唤,依然鸣响在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底。

⑥正像一个财主家的对联说的那样:“放开眼界原无碍,种好心田自有收”。偏居一隅的土财主尚且有这样的见识,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却为了自己的无限欲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为名缰利锁所困,成为物欲的奴隶,异化为非我的存在,这是一种多么卑微可怜的生存状态!

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慢生活”值得我们悉心揣摩。其中最本质、最关键的,是重新界定自己的“需要”,冷静面对物欲的诱惑,不使“需要”演变为“欲望”,更不使“欲望”膨胀为永远无法填满的“欲壑”。如此,可使内心宁静,姿态从容;可以远离痛苦,笑看世俗;可以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该要什么;更可以明白不需要什么、该放弃什么、该鄙视什么;可以真正提高生活质量,做回本真大写的“人”。

⑧在生活这道数学题面前,我们做惯了加法,现在到了学做减法的时候了。要尽可能从头脑中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存,最大限度地为“需要”减负,不把自己变成“物”的奴隶,不使自己受制于世俗观念的约束,不把“自我”变成“非我”。要在个人和社会之间保持一个谦卑的自我,像梭罗那样,过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做善良而高贵的人。使生活舒缓再舒缓一点、简单再简单一点。唯其如此,才能有时间做高尚的事情,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分点概括“慢生活”的具体内涵。

2.梭罗远离浮世尘嚣,亲近自然,和一棵树对坐,与一朵云对话,过着简单而纯粹的慢生活,并写下不朽名篇《瓦尔登湖》。请你仿照第④段划线部分,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

3.小文在学习第⑤段时对“钝感力”一词产生了质疑,假如你是小语,请你根据文意并结合加点字帮助小文解决困惑。

小文:“钝感”一词给人一种迟缓、木讷的感觉。加之,现在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倘若一味地封闭自我,岂不OUT了?

小语:不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哦,原来如此。看来今后还要细读文本,切不可望文生义或囫囵吞枣。

4.据媒体报道,杭州朱女士双十一因花费10万元清空购物车,被丈夫送往医院问诊精神科,经诊断,朱女士患有重度强迫性购物障碍,需要心理及药物治疗。

结合本文第⑦段及以下材料,请你写一段话劝说朱女士控制自己的物欲。(100字左右)

材料一:哲学家苏格拉底走在繁华的古希腊大街上,看着玲琅满目的商品,他不禁惊叹:“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东西是我并不需要的。”

材料二: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查看答案

    神秘的大黑猫

张爱国

①那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②接近中午,我和母亲赶着九只鹅到一个小村时,鹅们热得一只只瘫伏在地上,再也走不动了。我抱怨母亲刚才在集市上不该因为一斤少了两分钱而不愿把鹅卖掉,又问她村子里有没有熟人,歇一会儿再走。母亲说:“听说你莲姨家就在这村,但快到吃饭时间了,去了不好。”我说:“再走下去,鹅会热死的。”

③母亲叹口气,向一个挑水的人打听莲姨家在哪儿。母亲刚说出莲姨的名字,一旁院子里就有人惊喜地叫道:“是我翠姐吗?我翠姐找我吗?”说话的人已经从院子里跑出来,一把抓住我母亲的手,“真是我翠姐啊,哪阵风把我翠姐给吹来了……”

④走进莲姨家,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桌子上一段筷子长的腊肉,颜色蜡黄,油糊糊的。我的眼光被紧紧地吸引了,舌头也不由地舔起嘴唇——自从父亲生病,我几乎就忘了肉的味道。母亲一把拽过我,又狠瞪我一眼。莲姨看了看那段肉,拿起走向厨房。母亲急忙拦上:“他莲姨,我又不是外人,别浪费了,留着待客。”

⑤“翠姐你就是客,翠姐还从来没来过我家。”莲姨推开我母亲,看着手里的肉,“这是家里现成的,又不是特意为你买的……”

⑥母亲最终拗不过莲姨,叹口气没再说什么。

⑦莲姨又从厨房里出来,对我母亲说:“翠姐你坐会儿,我去抱点柴草。”

⑧莲姨出去后,我到后院上厕所,却见隔壁后院里,莲姨和一位高个子妇人在低声说着什么。我有点疑惑,莲姨家的柴草怎么在别人家院子里?

⑨不一会儿,莲姨抱回柴草,就和我母亲在屋里说笑着择韭菜。

⑩“莲子,你家那只死鸡,这两天又到我家下蛋了。”说话的是隔壁那位高个子妇人,她一进门就将两个鸡蛋递给莲姨,看到我母亲,似乎很吃惊,“哟,来客人啦。”

“我翠姐,娘家好姐妹。”莲姨攥着两只鸡蛋,热情介绍道。

高个子妇人和我母亲寒暄了几句,出了门,刚到院门口,突然大叫:“猫!猫!莲子,大黑猫叼走了肉……”

“啊……”莲姨惊叫着往外跑。我和母亲也跟着往外跑。

“跑……跑这里了。”高个子妇人指着一小片矮树丛,“二孬子家这只大黑猫,真是太坏了,前几天也叼了我家的肉。”

我们在矮树丛里找了一会儿,既没找到大黑猫,也没找到肉。母亲说:“他莲姨,不找了,猫这东西是精怪,你知道它把肉叼哪了?”

“是我太大意了,不该放在灶边的窗台上。”莲姨十分懊恼地说,“翠姐,你在家歇会儿,我到集市上,去去就来……”

“你把我当姐妹吗?”母亲一把拉住莲姨,突然生气起来,“又不是你不给我吃,是被猫叼走了。这热死人的天,还去买什么呀……”

莲姨不听,坚持要去集市上买肉,直到高个子妇人也劝,她才不再坚持。

这顿饭,莲姨共烧了三个菜:一个炖鸡蛋,一个炒韭菜,一个炒白菜。其中炖鸡蛋被莲姨几乎全倒进了我的碗里,但我母亲又从我碗里分出一半给莲姨的儿子弓子。莲姨骂弓子不懂事,又对我母亲说:“翠姐,俗话说脸上无笑不迎客,桌上无荤不待客’,我却……”

“别说了他莲姨,我们是姐妹。”母亲笑了笑,“就当我们省给了大黑猫……”

“大黑猫?什么大黑猫……”弓子吃惊地问我母亲——他刚从他姑姑家背回几斤米,不知道大黑猫叼肉的事。莲姨瞪他一眼:“多嘴!没礼貌!门口吃去!”弓子端着碗出去了。我也端着碗跟出去。

到了门外,弓子低声问我大黑猫的事。我将大黑猫叼肉的事说了。弓子惊呆了好一会儿才说:“那个肉还是过年时买的,我妈只在三十晚上烧了一小碗。”弓子的眼泪下来了,“后天要把我爹葬进老坟里,我妈留着那块肉,给葬我爹的人吃……”

“该死的大黑猫!”我愤愤地说,心里想的是要不然我现在就能吃上了肉。

“怪了怪了!哪来的大黑猫?我们村就九户人家,没哪家有大黑猫啊,我也从来没听过有大黑猫啊……”弓子正说着,莲姨大声地喊他进屋去。

饭后,母亲在后院上厕所时,突然大叫:“猫!猫!大黑猫……”我们跑出去时,看见母亲倒提着一只嘴里流着血、身子还微微颤动的鹅。我很吃惊,什么样的大黑猫,竟然把我家最大最厉害的大公鹅都咬死了?

我们回家时,母亲坚决要把那只被大黑猫咬死的鹅留给莲姨。莲姨再三推辞不掉后,扑到我母亲肩上,嚎啕大哭。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阅读这篇小说,按要求补全小说的主要情节。

开端:莲姨因考虑是否要用腊肉招待客人而陷入两难境地。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弓子揭穿“神秘大黑猫”叼走腊肉的谎言。

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

(1)莲姨看了看那段肉,拿起走向厨房。

(2)莲姨再三推辞不掉后,扑到我母亲肩上,嚎啕大哭

3.小说着力塑造了“莲姨”这一人物形象。有人觉得她热情好客,有人觉得她虚伪小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以“神秘的大黑猫”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设计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