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①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骗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圈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压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撒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注释)①本文写于1993年,时年作者汪曾祺73岁。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然后填写下面有关课文内容和结构的思维导图。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体会汪曾祺“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1)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

(2)年,就这样过去了。

3.根据汪曾棋的语言风格,判断下列哪段文字选自他的作品。

A.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B.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C.这些“女将”都生得顾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

4.对于本文的写作,有两名同学向作者提出了修改建议。请你选择一名同学的建议进行回复。

小安:文章开头连用5个“没有”,让故乡的元宵变得极无生趣。后来,好不容易有了“送麒麟”的,却又“一点也不叫人兴奋”。作者这样写,冲淡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我觉得可以删掉5个“没有”的内容。

小兴:我觉得文章中介绍“草巷口吹糖人的”“北市口捏面人的”“天地坛拉‘天嗡子’的”等内容都能表现出故乡元宵节的风俗,不应该一笔带过。

 

1.①看围屏②街上的灯③童真童趣(趣味横生等,意思相近即可) 2.(1)以反问句的形式,如话家常,其中“要不”逗号停顿,仿佛一位顽童,既充满着孩子气,带着淡淡的幽默,又表现了汪老对走马灯的喜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年”逗号停顿,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过去的又何止是“年”呢?句号结尾,看似平淡,却流露出作者对元宵节,对故乡习俗的留恋与不舍,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 3.C 4.回复小安:文章开头连用5个“没有”,与开头第一段相照应,体现了元宵节白天并不热闹的特点,又与后文夜晚灯节的热闹形成对比,照应了“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或者“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元宵节的留恋,对家乡没有习俗的怀念。 回复小兴:本文是回忆性散文,用简练的笔法介绍了家乡的元宵风俗,与题目“家乡的元宵”相照应,表达对家乡美好风俗的怀念之情。但是作者家乡的元宵又叫灯节,所以晚上的场景才是写作重点,而白天的习俗无需一一详写,这体现了作者选材的详略得当。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阅读文章,从“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可以概括出①的答案:看围屏;从“上街去看走马灯”可以概括出②得出答案:街上的灯;从“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可以概括出③得出答案:童真童趣。 2.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1)“要不,叫它什么灯呢?”以反问句的形式,如话家常。这里将“要不”单独停顿,仿佛一位充满着孩子气的顽童在问别人,如果不叫它走马灯,你给他取个名字?淡淡的幽默,表现了作者对走马灯的喜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这里将“年”单独停顿,强调突出了作者对“年”的留念和怅惘。仅仅一个元宵节,就可以看灯、看围屏、看放花,过年的幸福与快乐可以想象。过去的又何止是“年”呢?看似平淡的语气,流露出作者对元宵节,对故乡的留恋与不舍,对美好时光的感慨。 3.这道题考查读文章语言风格的理解。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是“平淡”“有味”。据此可以做出判断。 A.出自孙犁的《荷花淀》。“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薄薄透明的雾”,这符合孙犁小说清新自然,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特点; B.出自沈从文的《边城》。“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符合沈从文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契合”,以清淡的散文笔调描写自然风物的语言特点; C.出自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看似平淡的语言,写出了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姑娘媳妇的爱美之心。符合汪曾祺的语言特点; 故选C。 4.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理解。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是指要突出中心。对小安的回复,主要抓住“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或者“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来分析理解。文章开头连用5个“没有”所写内容,通过元宵节白天并不热闹的层层铺垫,目的是突出晚上的热闹有趣,从而表达作者对元宵节和家乡的怀念之情。对小兴的回复,主要从“草巷口吹糖人的”“北市口捏面人的”“天地坛拉‘天嗡子’的”等内容都是发生在元宵节白天的事情来理解。作者家乡的元宵又叫灯节,晚上看灯、看围屏、看放花才是写作重点,这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任务单,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方法

参考资料

阅读任务

检 索 目 录

目录(有删节)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在长沙的日子

通过红色大门               苏维埃运动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遭白匪追逐                 同红色农民谈话

造反者                    “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三篇在保安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苏维埃掌权人物             “真正的”紅军

论抗日战争                红军战士的生活

(1)小安想了解毛泽东其人,根据目录,你会推荐他重点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哪些篇目?

关 注 序 言

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都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一一1938年上海复杜版《西行漫记》作者序

(2)结合目录和序言阐述《红星照耀中国》是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写作特点的

 

 

 

 

查看答案

在法布尔笔下,几乎所有的昆虫都有一个为其“量身打造”的称呼。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一种,写出它的别称,井简要说明别称的由来。

A.圣甲虫      B.胡蜂      C.大孔雀蝶      D.蝉

我选择:____________(填字母)      有趣的别称:

别称:_______________         暴躁的兵痞子    禁食者        歌唱家之首

别称的由来:____________      黑暗中的苦工    税务官        殷勤的伙伴……

 

查看答案

古诗在创作中,往往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代替抽象的概念。如:人哭了要用手帕擦拭眼泪,所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沾巾”指代哭泣。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指代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用“烽火”指代战争。

B.“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用“桑麻”指代往事。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藏”中用“采薇”指代隐居生活。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用“孤帆”指代船只。

 

查看答案

根据积累,下列成语中与“天下独绝”中的“绝”意思一致的是()。

A.络绎不绝 B.绝处逢生 C.悲痛欲绝 D.千古绝唱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意象是鉴赏诗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1)松柏——高洁、坚贞的象征。如刘桢《赠从弟》中“______________”,在一问一答间表明坚贞志向。

(2)蓬草——暗示远行,流露孤独之情。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

(3)桃花——出自陶渊明“桃源”的意象,象征理想、美好生活。如张旭《桃花溪》中“______________

(4)夕阳——苍凉沉郁,寄托郁愤之情。如朱敦儒《相见欢》中“_______”。

(5)山水——自然生活,净化心灵,寄寓情怀。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山水,表达“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之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