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②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③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茏,却只有稀疏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④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⑤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⑥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⑦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轧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⑧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埋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⑨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⑩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11)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12)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哽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13)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2018年6月19日《羊城晚报》)

1.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棉花”为线索,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件往事。

B.第②③段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母亲丰富的植棉经验和人生智慧。

C.“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中的“舒展”,写出了母亲内心的幸福满足。

D.文章三次实写“我”母亲的“蓝色身影”,前后照应,文章有层次感与连贯性。

2.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件。

3.综合文中两处的景物描写,说说其作用。

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言。

(1)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

(赏析加点词语)

(2)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自选一个角度赏析句子)

5.标题“棉花的味道”的含义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1.D 2.参考: 母亲给棉花“打顶” 母亲采摘棉花 母亲夜里看天空(赞美夜空的白云像棉花) 母亲用棉花为儿女缝衣制被 母亲告诉“我”被子的香气是“棉花的味道” 母亲年老后仍然喜欢使用棉织品 3.参考: (1)写出人物活动的背景 (2)烘托人物的美好形象(勤劳能干,内心的对美好的憧憬,) (3)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情致 4.(1)参考:叠词(描写母亲动作状态,或体现轻柔、细致的动作),突出了母亲做棉衣时的细心和耐心,饱含着对劳动成果棉花的珍惜和子女的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华歆:三国魏平原高唐人。王朗:三国魏东海郯(tán)县人。②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③托:请托,请求。④宁:难道。⑤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1.(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B.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C.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_________      (2)相而去________

(3)王舍所携人__________      (4)携拯如初________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过中不至                后贼追

B.太丘舍              以日始出时人近

C.元方年七岁            学而习之

D.尊君在不                何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5.从甲乙两文中,你学到了为人处事的什么道理?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一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轮秋”即半圆的秋月,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影入平羌江水流”,写诗人影子倒映水中,随船的前行而流动的状态。

C.作者连用五个地名,精巧点出行程,为读者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D.这首诗是李白离开蜀地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2.“思君不见下渝州”,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以下是同学的作文《春天来了》片段,有标点、书写差错4处,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常用修改符号: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以下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就是这样,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告别”。我曾与伴着笑声的纸飞机惜别在柔和的晨曦里,____________;我曾与空中飞舞的风筝惜别在温暖的春风里,______________;我曾与花丛中飞舞的彩蝶惜别在香飘四季的花园里,______________。再见了,我的小学生活,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一片灿烂阳光。

①为了实现我那高高悬挂的梦 ②为了我五彩缤纷的未来 ③为了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展翅高飞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查看答案

以下书写及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贮(zhù)蓄    嘹亮   静谧     各得其所

B.倜()傥      憔悴   吝啬     人声鼎沸

C.分歧()     诀别   莅临      咄咄逼人

D.粗犷(kuàng)  匿笑   徘徊     花团锦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