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个小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因为如果这鱼没有改变航向,我能在几个小...

阅读下面两个小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因为如果这鱼没有改变航向,我能在几个小时内一直看得见灯火。不知今天棒球联赛的结果怎样,他想。干这行有台收音机才幸福呢。接着他想,老是惦记这些事情可不行,还是想想正在干的事情吧,别再干蠢事了。

然后他说出声来:“如果那孩子在就好了。”

(乙)“如果孩子在这儿该多好。”他说出声来,把身子倚上船头边缘的圆木。通过勒在肩头的钓索,老人能感受到这条大鱼的力量,它正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向稳稳游动。

——海明威《老人与海》

书中多次提及“如果那孩子在就好了”,作者为何多次这样说?

 

老人没有任何亲人,妻子也去世了,小孩可以说是老人在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亲人”。小孩虽然是年幼。但是一直都是在默默的帮助、鼓励老人;老人一方面是想让男孩见识见识这种大场面。另一方面是想向孩子和他的父母证明自己并非一事无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不仅描写了老人的坚强意志,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如果那孩子在就好了”即是老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老人唯一的朋友就是小男孩马诺林,他们两人相亲相爱,相互依存,相互照顾。甲段,“不知今天棒球联赛的结果怎样,他想。干这行有台收音机才幸福呢”写出了老人的孤独;“如果那孩子在就好了”的心理写出了老人对真诚的友谊的向往。当老人在捕鱼时,又曾几次叫小男孩的名字,足以证明小男孩可以给老人信心和力量。老人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就连小孩的爸爸也不让这男孩再跟着老人打鱼。这时的老人,需要信任,需要鼓励,所以,乙段,在老人成功地捕到了大鱼后,又提及“如果那孩子在就好了”,可见一方面老人迫切地想证明自己,得到自己唯一朋友——小男孩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向世人证明自己并非一事无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内容。

作品

内容

《昆虫记》

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目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________填昆虫名称)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_②______

这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

______(填人物姓名)生活朴实、节俭,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住处简陋,吃得很少很简单。他性格天真、爽直,有一件“个人衣服”,是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他为了这件战利品“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灵活、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它往往以记叙、抒情为主,也可进行议论。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散文的类型也不同,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背影》都属于借景抒情散文。

B.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关于孟子的故事很多,比如《孟母三迁》、《断织喻学》、《五十步笑百步》。

C.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属于“列传”。

D.石拱桥是中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是一篇典型的事理说明文,成功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

 

查看答案

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楚武王侵随……于瑕以待之(《左传·桓公六年》)__________

A.驻军。例:霸上。        B.军队。例:上自劳。    C.军营。例:至霸上及棘门

(2)善酿致富(魏禧《魏叔子文集》)__________

A.表目的,来。例:备胡。    B.用。例:请军礼见。    C.凭借。例:君之力。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其心志        何而不平                不堪言

B.急湍            矣,汝之不惠            不求

C.相许            悠见南山                豁开朗

D.天下之广居        无何                    安思危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3)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4)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得志,______________;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富贵不能淫》)

(6)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借树抒怀。读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诗人由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读王绩的《野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诗人借树营造萧瑟而静谧的气氛,抒发惆怅孤寂的情怀:读刘祯的《赠从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诗人在问答中借树的刚劲,对堂弟寄予了无限期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