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应该多...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应该多读那些“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书。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它们能帮助中学生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请从下面的备选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小说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一个具体情节,说说它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为你打下了怎样的“精神底子”。

备选作品:《西游记》《红岩》《水浒传》

 

答案示例:《西游记》中在丘比国,孙悟空得知妖怪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个小人儿的心肝煎药,而他要取妖怪的黑心煎药降服了妖怪,解救了孩子们的性命,表现出孙悟空不畏自然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和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英雄本色,他告诉我做人应该有胆、有识,嫉恶如仇敢于与恶势力斗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和阅读收获。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阅读《西游记》《红岩》《水浒传》,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从题干所给的三个名著中选择其一,结合其主要人物的一个具体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谈谈对你精神上的影响。如《红岩》中的许云峰,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李敬原在新生茶园碰头,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突然袭击,许云峰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沉着掩护革命同志,自己被捕入狱。表现了革命者的高风亮节。许云峰足智多谋,立场坚定,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善于应付瞬息万变的局势的才能。在狱中,他巧妙地引导徐鹏飞作出错误的判断,承担《挺进报》的领导责任,保护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精心设计的酒宴,随机应变,戳穿了敌人的阴谋,把筵席变成了揭露敌人的讲台,机智地引出特务头子毛人凤出场。表现出共产党人的无敌力量。他告诉我做人应该嫉恶如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单纯的境界

①“单纯”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对人的心灵境界的最高褒评。清澈、纯净即是美!朴实、坦诚即是美!拒绝了繁杂、混浊即是美!单纯的心灵可以锻造美丽厚重的人生。

②心灵的单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一种是超越的单纯。儿童的心灵具有原始的单纯。人在童年时是天真的、纯粹的、梦幻的、艺术的。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比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人在童年时期,敢于参天悟地,没边没沿说些同无限相关、连后世哲人都不敢说的话。人类的童言和稚作就连后世的伟大哲学家、艺术家也极难比肩。

③岁月像筛子,筛去了人最初的纯真和善良。人成熟了,身体扩展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猥琐,人格缩水了。童年时单纯的心灵宛如一粒花粉,却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只蟑螂拖走。某些“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用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些策略的过程,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④在使人性复杂化的社会领域中,有一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在丢失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能获得超越的单纯。古今中外精神上的圣人、哲人,他们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但其心灵世界的核心始终是单纯的。他们永葆儿童的单纯,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嚣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蔽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奋进。

⑤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蒙田苦思冥想创作了启示人类的“随笔”,弗洛伊德倾尽心血写出了探索心灵奥秘的皇皇巨著,巴尔扎克夜以继日描绘了人间画卷,梵·高饱蘸笔墨画出了含蓄多姿的向日葵。这些当之无愧的珍宝都是单纯的心灵的结晶体。

⑥清朗明亮,如蓝天丽日的莎士比亚的语言;洋溢着浪漫气息,读来齿颊生香的唐诗宋词;或精辟犀利,或含情脉脉的元曲,这些都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

⑦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在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我们通过艺术会晤那些单纯的心灵,可以走进不受世俗与物欲困扰的无拘无束的天地,获得精神上的幽静与清凉,心湖一片澄明。

⑧单纯是一种何等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愿天下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份单纯的心灵。

1.通读全文,找出表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2.仔细阅读第③段,分析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根据作者的理解,“单纯”可分为两种,其中“超越的单纯”在文中具体指   

4.阅读⑤⑥两段分析,简述其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去,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陶民,就提着、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

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1.初读文本,请以叶三为线索概括小说的情节。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叶三是不是一位鉴赏家,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3.文中划线句子“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于塑造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潜心于语言,力求淡而有味,在平淡中显出不平常,是汪曾祺老先生散文化小说的鲜明特点。试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其文章这一语言特色

5.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

(2)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

(4)_________,灵旗空际看。

(5)吾视其辙乱,_____,故逐之。

(6)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7)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亲小人,远贤臣,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主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自布冠而拘于秦。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注释):①秦王:指秦武王。②《诗》:即《诗经》。③智伯瑶:又称智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④范、中行:指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⑤三家:指赵、韩、魏三国。⑥梁君:指梁惠王。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骄忿/非伯主之业也 B.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C.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 D.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不楚交________    (2)克有终________(3)为三家笑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

(2)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4.选文中,进谏者向秦王提出了哪两条忠告?从个人成长角度,谈谈读文后你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春感

(宋)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1)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双调四十九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春感,亦咏元宵。(2)银花,明亮的花灯。泪,指烛泪(3)愁城:借指临安。(4)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番,古时对外族的称呼。(5)辇(niǎn)下风光:故国的都城风光。辇下,指京城。(6)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展现了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

B.“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

C.“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

D.下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想象落笔,虚中见真意,正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

B.“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文势由舒缓转为陡急,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C.“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

D.全词节奏明快,更加强了作者的苍凉悲郁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