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

4.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1.首先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然后提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接着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强调指出“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2.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 3.不再受书写材质的束缚,文字不再要求精简,内容不再限于国家大事,文字的形式变得丰富(可以创作诗词、书札、文章等),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可以进行抒情、议论),书写变得自由自在。 4.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 5.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纸质书具有艺术的美,书依托纸而存在;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生的好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可以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语段中的关键句,分别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然后运用“首先”“其次”等词语来概括写作思路。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首先由“读纸质书的人少了”引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的观点;接着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仔细阅读文章第②③段,按照题目要求,分别从“优点”“缺点”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如“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容量大)、“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方便快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特殊含义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特殊含义。“均等”本义是“平等”,在文段中指的是文字不再受书写材质的束缚内容涉及面更广,形式更丰富,表达方式多样,书写变得自由化。结合第②段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这里列举手机能下载经典,但下载者不会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的现象,属于举例论证。在分析其作用时,要结合该段内容,从论证了什么观点的角度进行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公伐楚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1.下列句子有两处句间停顿用“/”标出。

贡 之 不 入 寡 君 之 罪 也 敢 不 共 给

2.解释加点的文言实词。

(1)齐侯以诸侯之侵蔡 _____________   (2)于召陵_____________

(3)何城不 ___________               (4)汉水以为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4.齐侯伐楚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少于两点)

5.屈完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 “逐”“ 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雪》)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寄书长不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诗句是(化用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物来喻前途坎坷难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了纪念建国70周年,江海中学学生会决定于10月8日下午3点在学校礼堂举办全校学生参加的诗歌朗诵会。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根据活动目的,请给本次诗歌朗诵会取一个名称。不超过8个字。

“________________”诗歌朗诵会

(2)请你为学生会拟写一则通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国是我们心中的眷念,是我们为之歌颂的对象。祖国建国至今已有七十年,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美丽tuì biàn,感受到了祖国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及chōng jǐng。我爱祖国wēi é雄伟的珠穆朗玛峰,我爱祖国长城的绵延万里,我爱祖国滔滔的长江,我爱祖国奔流的黄河,她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成一股心声祖国母亲,我爱你!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在横线A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A处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不符合语境,请写出修改意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